2019年3月21日
致力於變通「馬克思理論」的經濟學家馮蘭瑞(1920-2019),最近病故於北京,享年99歲。
馮蘭瑞曾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下稱初階論)做「鋪墊工程」。初階論是1980年代推行改革的指導理論,也關乎穩健外交的「韜光養晦」取向。
顧委四君子 反六四開槍
馮蘭瑞是李昌的夫人。李昌為改革家胡耀邦的老戰友,共事於華北野戰軍19兵團(楊羅耿兵團)63軍(國共內戰時)、共青團中央(1950年代)。1970年代,鄧小平復出主持國務院「整頓」,胡、李和于光遠等在科技系統協助整頓,後被指為「右傾翻案」下台。
1982-1985年,李昌是中紀委幾位書記之一(第一書記陳雲、第二書記黃克誠、常務書記王鶴壽),後轉入中顧委。八九學潮期間,他與李銳、于光遠、杜潤生主張以和平方式平息學潮、反對開槍。六四事件後,此4位中顧委委員險被開除黨籍,後陳雲開腔(他們是在黨的會議上表達不同意見,不應被開除黨籍)而過了關。
馮蘭瑞原是共青團中央系統的幹部,曾任《中國青年報》文教部主任。1964年考入中央黨校念政治經濟學專業,後來轉行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1980年代,在社科院任馬列所副所長(所長蘇紹智),後來是《經濟學周報》社長,因牽涉八九學潮而被邊緣化。
八九學潮後,體制內的改革派「中顧委四君子」、朱厚澤、胡績偉、馮蘭瑞、何方(曾當張聞天秘書)、許良英(都反對六四開槍)和《炎黃春秋》的一批人,均被邊緣化。
他們擇善固執,仍主張變通極左僵化教條,深化經改,讓政改起步,推行憲政民主,認同自由、平等、法治、個人尊嚴的普世價值。
近期北京發表大量文章述評「改革開放40年」,有文章提及初階論,但有錯述:有的稱鄧小平最早提出初階論,有的則誤以為提出者是蘇紹智和馮蘭瑞。
事實是:蘇、馮最早提出的是階段說。他們認為,應以發展階段論的觀點,解釋漫長的社會主義歷史。他們最初並無提出初級階段的概念,而是說現在的社會主義還在不發達、不完善的階段,以後再發展成更高級的、完善的階段(大意)。
階段說見於1979年在《經濟研究》月刊發表的長文。後來,于光遠(1980年代任社科院副院長)根據他們的階段說提出初階論。馮蘭瑞後來出版的《新綠集》(2010)對此有說明。
1981年,總書記胡耀邦主導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起草,于光遠等參與實際的起草工作。在胡同意和鄧小平、葉劍英等拍板下,他寫入初階論。
「決議」全稱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第一個全面批判文革、局部觸及毛晚年「左傾錯誤」的中央全會決議。
「決議」稱:「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階段」,「由比較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必須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它強調改革:「努力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及人民利益的具體制度」。
除了改革經濟體制,也要全面清除文革時極左的政策、觀念,改變權力的過分集中,施行集體領導,「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報告,1986年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在胡耀邦主導下也寫入初階論。
趙紫陽代表中共中央發表的十三大報告(1987年10月),亦闡述初階論,重申「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以為不經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就可以越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空想論,是左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
報告特別強調體制弊端:「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制,以及同這種經濟體制相聯繫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的報告,仍有初階論:「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這幾年,官方政治宣傳的主旋律,是權威人物的「新時代」和「新思想」,強調「偉大鬥爭」和「新飛躍」,初階論被淡化。
仍然在初階 須韜光養晦
在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以理論更新(或稱理論創新)為一大特點的「解放思想」,是嘗試、推行改革的一大動力。實踐觀、初階論、和戰說,是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大突破,對政治、經濟、外交的影響大。
胡耀邦主導「實踐檢驗真理」與「兩個凡是」的論戰,初階論的形成,對戰爭與和平的觀念更新(不再堅持毛的戰爭不可避免論),對於變通馬、列、毛僵化教條及試行改革大有幫助。
理論的更新,是面對現實的經濟落後、貧困和民眾的飢餓,也正視「一黨領導」體制弊端(特別是極度集權和「一人說了算數」的家長制一言堂)、與全球現代化的巨大差距。
這種更新,仍有現實的意義。紅色中國(紅中)已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但GDP總量大的背後,是人均低和三高三低之弊(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低質量、低產業鏈)。天天喊「新飛躍」、「中國方案引領全球」,引起的爭議大。有人在演講中呼籲不要「妄自尊大」,仍須「韜光養晦」。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吉布提海軍基地:幾家茶禮的極致 |
上一篇: | 再次訪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