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政府拋出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方案,遭跨黨派議員反對,沒法硬上,只好用錢補救,給回1060塊錢予60至64歲的長者。為保着政府的威信,這額外援助稱作「就業支援補助金」。
林鄭公布補救方案前,先行約見建制派議員,算是送給建制派的一份禮物,臉上貼金。事隔兩天,署任行政長官才邀約反對派議員見面,訊息明顯不過,潛台詞應是親疏有別。大和解終於實現,不是跟反對派,而是跟建制派。
林鄭上任初始,最矚目的政策不是政改、土地或福利,而是大和解。她先約見反對派議員示好,其後又額外給予教育界撥款50億元,打好與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的關係,效果大家都看到。她出席民主黨的籌款晚宴,私下由自己錢包捐出3萬大元給民主黨。
連串舉措看得建制派眼也呆了,同感面目無光。大家都懂,兩陣對圓,將領率部隊全力出擊,哪有道理背向自己的軍士,先向對方問好。
笑臉維持不太久,船到風口浪尖就見真章。過去一年好幾件大事,把反對派的狐狸尾巴抖出來,包括全人類派錢、東大嶼填海、三隧分流,以至提高長者綜援等等,都跟政府對着幹,而建制派也沒有着力保駕護航。結果,反對派依然是反對派,建制派卻不再保皇。
選票當前,屁股決定腦袋,自然是立場先行。政府上調申請長者綜援年齡,罵得最兇的是建制派議員,甚至有人明言「呢隻鑊一定要有人孭」;去年《財政預算案》首先發難要全民派錢的是工記和民記;三隧分流,民記支持政府盡快解決隧道流量不均的問題,但認為現方案不能帶來社會效益,算是支持還是反對,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東大嶼計劃遭反對派狂轟濫炸,未見有多少建制議員在鏡頭前還火。
港獨派的出現令反對派陣營的組合添加複雜,跟泛民和解沒有可能包括港獨勢力。上屆政府撥亂反正,依法把一些明確反對國家的分子逐出議會,但議會內依然蟄伏着好些隱性港獨議員,他們口說不支持港獨,卻鼓吹港獨作為香港前途的一個選項,意思清楚不過,港獨還是有可能的。
即使遇上似是理所當然而爭拗點較少的課題,例如《國歌法》,泛民在言論自由的五指山下,亦迫於無奈要與港獨分子一道,多多少少也得表態反對。
在民主社會裏,建制派與反對派共生,各持其份才是硬道理。政府不應該、也沒有可能打掉反對派,當然也不可以事事偏私建制派,但厚反對者而薄支持者,橫看豎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若真硬來,便只好嘆句,怎個愁字了得。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