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到香港西九龍站搭高鐵,循「一地兩檢」經港方關口再過內地邊檢,會遇到一個白色「機器人」往來移動,反覆發聲,提醒旅客在邊檢櫃枱前的黃線後面排隊。這是口岸新裝置,雖然算不上什麼高科技,卻有實際效用,讓廣播可以集中和降低聲響,也讓普羅大眾接觸到人工智能的雛形。
香港旅客手持「回鄉證」過關,程序簡單。外籍旅客到西九龍站坐高鐵,得辦理入境中國的手續,一如各國的處理,有打手指模、電子拍攝等程序。給外籍旅客辦手續的邊檢櫃枱都安裝了一個智能盒子,旅客把護照打開放上去,機器讀到護照上顯示的國籍,即以相應語言提示旅客依循步驟完成打手印等程序。智能盒子能說多種語言,包括英、法、西,以至印度語,值班關員就毋須學用多種外語了。這是人工智能的又一應用。
機器發音講話不是新鮮事,現在普通智能電話也能做到。飛機場、火車站等的公共廣播系統,用電腦發出的話音如今已達專業播音員水平。文字可以轉為語音,語音也可以變成文字。上月底香港大學舉行「2018年香港國際人工智能峰會」,會上一段短片放映公眾人物演講,電腦同步把語音轉為中、英文字幕,準確無誤。
機器翻譯面世多年,幫助過許多人,也鬧過不少笑話。我在內地曾見過把「小心地滑」譯成為「carefully slide」的。其實這不應錯怪翻譯機低能,它不可能知道這文字是貼在酒店浴室裏的告示。
脫離客觀環境、上文下理,即使翻譯大師也徒呼奈何。港大的峰會上有講者提到某校新修飯堂高掛一條橫幅,寫着︰「歡迎新老師生前來就餐」。講者說,脫離飯堂背景,相信現階段的人工智能無法解讀這標語。
聽了與會專家的講解和分析,可知至今為止,機器人仍有智能而無智慧、懂運算而不會盤算、具智商而無情商、可成專才而難作通才。在專門的特定範圍——尤其是已累積大量資料數據的領域——例如下棋,機器人經過深度學習,證明可勝過人類。但對於跨領域的、根據客觀環境作反應和綜合想像推敲,則電腦仍遠比不上人腦。所謂電腦快將取代人腦、機器人將主宰人類等說法,都仍屬於科幻。
雖然電腦功能遠未能取代人腦,人工智能的確發展迅速。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已開始掌握跨界融合、與人協同操作以至自主操控等本領,普遍認為這是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驅動力量。
中國已把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重要戰略,安排投放力量,加強對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科技,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應用融合創新,並且結合改善民生,推動人工智能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運用,構建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新形態。負責官員都被要求學習科技前沿知識,在政策上配合支持發展。
人工智能是多學科的綜合,以數據為重要資源,而數據活化的關鍵在於算法。剛舉行的峰會顯示了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本身已具備研究力量,這裏蓬勃的金融市場不斷產生智能操作的需求,而內外聯通的條件,利於掌握國際科研最新成果,又可依託內地的龐大市場和海量數據,在軟、硬件結合上運用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宜居作為一條政治選擇題 |
上一篇: | 反思傘運四年後的社區營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