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民主派上月在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敗北,工黨李卓人固然輸了,即使計及前民協主席馮檢基的票數,兩者相加仍然不敵建制派的新手參選人陳凱欣,再次打破過往民主派認定地區補選必勝的傳統思維。
李卓人鎩羽而回,其實不太訝異,撇除他受到多方夾擊,以至其工運形象難爭取中產選民支持外,在今年3月同區補選已可見,年輕選民投票率跌幅非常明顯,而他們本來比較傾向民主派。根據中大學者蔡子強數據分析,18至29歲的選民投票率跌幅為22個百分點,而中、老年則分別下跌12 和9 個百分點。
傳統泛民難吸本土票
年紀愈輕、學歷愈高者,按過往民調顯示對政府愈不滿,被視為較偏好民主派。可是最年輕的一群,大多數傾向支持本土派,屬「深黃」光譜那一端。大家都說爭取民主自由,但他們跟傳統泛民不同,對政府批判更甚,言行更激進。這些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不會隨便聽從傳統泛民,不接受「大局為重」或者「含淚投票」那一套。今年兩回合九西補選,年輕選民不覺得有候選人能夠為自己發聲,他們認定議會無效,投票沒有意義,索性抱着犬儒心態拒絕參與。
民主派其實心裏有數,只是身陷困境猶如老鼠拉龜。參加補選的李卓人唯有嘗試用盡不同的方法拉票,找來專業議政、民主黨、公民黨、社民連和香港眾志撐腰,不同政治光譜的團體罕有地站在同一陣線,並採取網絡宣傳攻勢,加上傳統的落區與洗樓,務求新舊臉孔共冶一爐,兩套手法交替使用。奈何事與願違,李卓人縱使成功凝聚了各黨派力撐,但得票數目較3月參與補選的姚松炎還要少,民主派再次無法奪回因DQ而失落的議席。
李卓人不得不承認,難以吸引本土派選民支持。他認為,傳統民主派與本土派之間存在鴻溝,不奢望能夠「代表」他們,只盼對方願意積極參與各級議會。早前被取消參選資格、在補選前加入工黨的劉小麗亦表示,很難期望泛民與本土派忽然團結。
過去幾年,不少泛民人士經常把「沒有分裂本錢」掛在嘴邊,認為民主派應該合作,才有力量抗衡特區政府以至中共政府。「團結就是力量」雖是至理名言,但有時為求團結而團結,只怕落得兩面不討好。
民主派政黨理念各有不同,有時為求集中力量,或者迎合不同光譜選民,願意暫時放下歧見,時而互相聲援,時而自我噤聲。民主派之間的關係雖然表面上還算和諧,但於外界而言,他們反而變得立場與定位模糊不清,若要向自己本來的支持者解釋,往往有理說不清,甚至產生矛盾情緒。如此一來,泛民呼籲「集中票源」的如意算盤就打不響。
直選單對單再非必勝
其實,不團結並不一定等於分裂,只是無謂勉強,在任何議題上合則來不合則去。事實上,那些高叫「沒有分裂本錢」的所謂民主派人士,通常對「自己人」批評得最狠;口頭說「團結」,但在相同大原則下卻對不同意見或手法有別的人沒多少尊重的話,團結也是徒然。
民主派要在「單對單」的立法會補選贏取議席,恐怕愈來愈不容易。不少泛民中人估計,因宣誓案而被褫奪議席的「長毛」梁國雄,即使參與新東補選力圖填補自己的空缺,同樣有可能吃敗仗。
長遠而言,堅持自己想法、毋須刻意逢迎不同板塊的人,或許更可擴闊支持面,尤其立法會換屆選舉採取大選區、比例代表制,不同泛民政團各自爭取不同光譜選民支持,或更有機會奪得席位。當然,世事滿是黑色幽默,比例代表制曾幾何時是保障建制派取得一定議席的制度,現在諷刺的是愈來愈似是民主派的保護罩。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教育電視去留 |
上一篇: | 前眾志黎汶洛熱身擬戰區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