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6日

雷鼎鳴

全球政經秩序與福音帝國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政經秩序雖不斷有變化,但其主流架構與背後的意識形態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所締造的,當中的主要元素,數其犖犖大者,應包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聯合國、北約、崇尚歐美民主與法制,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等等。

一國獨霸 易受挑戰

在戰後曾參與設計「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重建的麻省理工前經濟教授金度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便認為,世界需要一個武林盟主以化解各國的糾紛,否則衝突不斷,甚至會釀成世界大戰。當然,在過去幾十年,美國便坐上這個位置,這位盟主還同時當上世界警察,頻仍的發起過多場戰爭。上述一些國際機構的規則是美國人主導撰寫的,在世界買石油也要用美元結算。

此種一國獨霸的局面難免會不斷受到不同國家的挑戰,要維持秩序,美國要倚靠軍事力量及美元霸權,但這仍未足夠,在意識形態上,美國也要大做工夫,歐洲在這方面也偶會幫忙。此種意識形態雖然包含多種層次,但簡而言之,可借用經濟史家費格遜所創的一詞:「福音帝國主義」(Evangelical Imperialism),亦即西方國家(也許文化上受到《聖經》中「到萬邦去,教化萬民」的影響)有種文化優越感,認為自己制度優勝,足以教化各國人民,後者亦因此會蒙受福澤,排斥此等教化的便是邪惡。

此種論述不能只說句「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便足夠,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有何理論可說服佔人類總人口達八九成的非西方國家人民,現有的全球政經秩序都是懷有善意有益世界各國人民?

過去有一種說法,西方國家不會發動不義的侵略戰爭,因為她們國內實行民主政制,而此制度有人民監察,不會胡來。

檢驗此說的最有效方法是看實證,而不是看理論是否完備。在二次大戰後,實行民主的美國發動的戰爭多如牛毛,又有哪些不是導致別國無辜人民妻離子散,死傷慘重?美國人民當年聲勢浩大的反越戰,我親眼目睹,其正義感不容置疑,但他們敵得過軍火工業系統嗎?由此可見,西方或美國的民主體制,根本無法排除西方國家侵略別國的可能性。

有另一種理論似乎較能自圓其說。侵略可導致佔領或甚至擁有殖民地,我們可乾脆把焦點放在殖民地之上。殖民地宗主歷史上幾乎清一色的是西方國家,宗主國派到殖民地的官員,大都一言九鼎(從前港督便有近乎絕對的權力),他們既然是獨裁者,會否胡作非為?有些人可拋出這樣的理論,殖民地官員的上司是祖家民主選舉出來的官員,做事一定有分寸,會珍視西方社會的一些價值觀,例如崇尚民主、法治、自由、反對歧視等,所以他們會責成殖民地官員也要保護這些價值。

民主制度當然有其優點,例如其權力轉移便往往比別的制度好,但我們也不應把它的作用誇大。今年6月21日我在本報便檢視過一些實證研究,指出民主政制不見得有助經濟增長;在7月20日另一篇文章中,也用數據指出民主制對縮減貧富差距未必有幫助。

掠奪印度 未見賠償

究竟宗主國實行民主制是否能保障殖民地人民的福祉?今天世界雖再無多少殖民地,但此問題依然重要,因為西方國家仍在推銷其制度在道德上的優越性。民主制度下的國家,對別的國家是否都遵從高標準、滿懷善意的道德,還是以利益為先?她們要傳播福音?還是要推行帝國主義?答案可從西方國家如何對待殖民地得到啟發。

此等問題最有資格的回答者應是經歷過殖民地的人民。十多年前麻省理工幾位經濟學家發現,歷史上不同的殖民地表現差異很大,若宗主國打算長期留在某殖民地的,她們較有可能建立一些有益的現代管治制度;另一些只想短期淘錢的,則沒有興趣建立制度,這些殖民地表現不濟。

在評估宗主國是否出於「好意」才去殖民,我們不妨把焦點放在英國,因為她比西班牙等國更有興趣建立長期管治制度,而且英國與美國同文同種,文化也接近,更有助於我們評估美國今天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殖民或軍事佔領。印度的經歷最有參考價值,因為她被殖民的時間橫跨近200年,而且人口眾多,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大國。

印度的故事讓印度人來說更適合。近閱一本書,叫《不光榮的帝國:英國對印度幹了些什麼》(Inglorious Empire: What the British Did to India),作者是Shashi Tharoor,此人是印度的大人物,曾在聯合國工作29年,當上了聯合國的副秘書長,回到印度後又做了國會議員,且著作等身。此書源自作者2015年在Oxford Union(小友黃裕舜告訴我這應譯為「牛津辯論協會」,他是代表香港辯論界的大將,亦是此協會的骨幹)的一次演說,題目是英國對其過去的殖民地欠了補償賠款,此演說被放上網後立即被瘋傳,致使Tharoor決定寫本更詳盡的書。

應該賠多少錢給印度?書中估計,印度因英國的佔領而損失了最少3萬億美元(以今天的價格計算,去年印度GDP是2.61萬億美元)。為何要賠這麼多?英國害慘了印度什麼?

作者開宗明義引述世界經濟史大家麥迪遜(Angus Maddison)的估算,在1700年,印度GDP約等於全球GDP的27%(乾隆年間,中國GDP約等於世界的三分一),但到了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時,印度GDP只佔全球GDP的3%。這些數字應小心分析一下。

英國在1600年根據伊利沙伯一世的旨意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此公司在印度影響力大,但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印度仍有自己的皇帝,不算殖民地,所以1700年的27%是殖民地以前印度的經濟總量。經過200多年跌至3%,可說明一點,殖民地的經歷並沒有幫助印度經濟現代化,沒有跟得上工業革命,但當然可以有另一種說法,英國並無傷害過印度,後者只是自己不濟,經濟不前,而世界卻在飛速進步而已。

Tharoor的水平當然不止於此,他整本書不少篇幅便在逐點證明印度是如何被英國掠奪及瓦解其工業。英國用了些什麼手段?一種方法是苛捐重稅,農業稅多於農產量的一半,稅率等於英治以前的兩三倍,亦可能是當時世界最高的稅率。抽了這麼多稅要來做什麼?除了流向英國外,也用來支付英國在海外的軍費,例如在1920年代,印度殖民地政府64%的總收入便用在海外英軍之上。英國人在印度一樣收入豐盛,例如在1901年,當上印度國務卿的英國人,一人的薪酬便等於9萬名普通印度人的收入。印度的經濟在淌血,一些貿易數字顯示,印度每年8%的GDP被轉移到英國本土去。在十九世紀末,印度是英國收入最大的來源,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年輕壯丁 徵為士兵

印度損失的並不只是財富,還有生命。英國在擴張其勢力時往往會在印度徵用壯丁當兵,例如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攻打中國時,便有5787人是印度兵;義和團後的八國聯軍(1900)英國軍隊中一樣有印度兵;侵略西藏(1903)時也有他們的影子;在埃塞俄比亞(1867)及馬來亞(1875)打仗,印度人也被徵用。英國之所以在全球稱霸,印度的貢獻至巨。

不過,英國卻似乎不希望印度能發展出自己的工業,英國有一系列刻意去工業化的政策在印度實施。印度的紡織業本來頗為發達,在十八世紀初,印度的紡織品出口佔全球貿易的25%,但東印度公司卻曾公然派兵去印度的紡織廠大肆破壞,對仍生存下來的工廠,則徵稅70%至80%。英國又控制了印度的港口,英國人可以向印度徵關稅,反過來則不行。在此等政策下,1830年英國銷往印度的紡織品有6000萬碼,但到了1870年已達10億碼!此外,在造船業及航運上,印度也受到不斷打壓,到了1850年,印度的造船業基本上消亡。

英國為印度帶來多少法治與民主?英國法官判案中,印度人犯法所受的刑罰幾乎永遠高於英國人或歐洲人,這樣的雙重標準又如何是法治精神?民主嗎?尼克魯便曾指出,英國靠的是極端的暴力,又用了大量的密探。理論上,英國派來的公務員是民主政府委任的,但我們見到的卻只是殖民者的行徑。

民粹興起 秩序瓦解

不厭其詳地論述印度的殖民歷史,是要推翻民主國家對其殖民地只有善意的教化意圖這一假說,影響殖民者的關鍵是利益。香港50歲以上在成年時經歷過殖民統治的人對此不會感到驚異。但要指出,印度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英國要在那裏掠奪資源以擴充帝國,香港則無甚資源,所以只用作發展為貿易中心,而且在港的政策若過分,會引來中國的反應,所以香港的殖民政策也許不如在印度般這麼粗暴。

即使如此,1971年維園保釣集會中威利警司亂棍把學生打得頭破血流,1973年「反貪污捉葛柏」等情景,仍在不少港人心中留下烙印。讀罷此書,不由對一些在殖民地時期也許尚未出生或只是年幼懵懂的人竟在戀殖,感到啼笑皆非。話說當年,學生運動便含有鮮明的反殖民地及所謂的反殖民地奴化教育的色彩。

以上歷史例證足可說明,民主制度絕不足以阻礙一個國家走上帝國主義侵凌別國的道路。福音帝國主義的福音部分也許只是包裝,又或許是掠奪別人利益引起內疚,要行一點善以滿足心理贖罪的需求。

近年把自己利益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民粹主義興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口號更是沒有顧忌地把保護着過去幾十年全球政經秩序的意識形態外衣脫掉,利益考量變得赤裸裸。根據智庫「自由屋」(Freedom House)的數據,全球可稱得為民主國家的數量正在減少,現有的全球政經秩序似乎處於重大調整的前夕,我們正活在一個多事之秋的世界。但正因有此挑戰,我們更不應被情緒左右思想,就算過去或當今的全球秩序含有不少帝國主義的元素,我們仍該冷靜辨別及吸納別人制度上及意識形態中有用的部分,變得排外便輸了。

雷鼎鳴_香港科技大學前經濟系系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