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0日

江麗芬 政局筆記

馬凱、馬建之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六以團長身份,聯同百多位香港各界人士,浩浩蕩蕩出發前往深圳,然後飛往北京,參與慶祝改革開放40年,預料訪問團周一將會獲得國家領導人接見並設宴招待。

這次中央發出邀請帖,有建制派人士認為反映國家「不忘本」,對於當年香港人積極參與投資內地經濟、推動改革開放,銘記於心。是耶非耶?且看訪京期間賓主雙方如何互動。

若說中央感激香港對於改革開放的貢獻,應該毋須懷疑。獲邀參與訪問團的建制派人士憶述,當年到內地投資,中國仍一窮二白,營商一點也不容易,單計交通往返便已挑戰重重。

時間轉眼即逝,40載春去秋來,中國經濟規模躍升至世界第二位。香港過往在內地佔九成投資,隨着外商紛紛來華,港資比率逐漸下降。香港的重要性與日俱減,但內地依然經常強調港澳在改革開放過程的角色,確是「不忘本」之舉。

香港能夠為內地作出貢獻,有賴多年來偏安一隅,法治、管理與培訓制度等等擁有優勢,才可為國家發揮與別不同的功能。今天,中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香港可否繼續為國家發光發熱,視乎原本的優勢究竟是保持還是走樣。

周五,美國傳媒《彭博》刊登一篇關於香港的文章,題為〈一些國家已把香港看成「中國另一個城市」〉(Some Nations May Already See Hong Kong as ‘Just Another Chinese City’)。

文章指出,過往外國認為香港的優勢,是兼具與中國文化靠近、同時秉承了港英年代建立的自由資本主義體系,然而大家對香港的看法變得謹慎,因為過去幾年面對的干預愈來愈多,包括異見者參政受阻、銅鑼灣書店事件,以至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最近來港遭入境處拒絕。

彭博未有提及居英的中國異見作者馬建在中區「大館」舉行的文學節活動一度被取消,不過《金融時報》把馬建與馬凱兩宗事件相提並論,認為那是香港表達自由收窄的徵兆。

當然,還有旅居澳洲的內地政治漫畫家巴丟草在港的展覽突然取消,原因是主辦單位聲稱受中方威脅擔心安全問題所致。

關於馬建,雖然最終大館以對方曾公開表示「無意借大館作為促進個人政治利益的平台」,改變主意准許借出場地,但這一番擾攘已足以令人質疑背後是否存在政治操作。

香港凡事皆可政治化,諸如在台灣念書、刻有皇冠的古老郵筒也是禁忌,售賣禁書可能被失蹤,異見作者參與的文學活動出現阻滯,難免又是同一套路。

香港遭同化不利國家發展

來自英國的馬凱被拒入境,當然造成不安,因為這一名國際大報資深記者所「犯」的事,不過是履行其傳媒職責邀請新聞人物演講而已,卻被拒續工作簽證,復再遭入境處盤問兼拒諸門外。事事講求政治正確的情況之下,彷彿人人只准跳「忠」字舞,愈跳愈麻木,不過國際社會對於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態似乎看不過眼。

這星期,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多個西方國家對香港人權狀況表達關注,代表香港出席會議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強調這些憂慮是不必要、毫無根據,惟恐怕難讓人釋疑。

而在會議後,發生了馬建和馬凱事件,相信國際間對香港負面的印象只會進一步加深。當香港失去獨特性,愈變愈像中國另一個城市,香港只會更難在國家發展中有所貢獻,這既不利於香港,同樣不利於國家整體利益。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