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8日

丁望 思維漫步

大俠提攜後輩 恰是澤如時雨

人的生命歷程,是一個又一個「從前」的疊印,直至寫下生命休止符。悼念金庸老師,也由「從前」說起。金庸以武俠小說享譽全球,號稱大俠。7日「林行止專欄」謂,其15部小說總銷量3億多冊。對於跟隨過他的傳媒人來說,他是老師。

本文說「從前」,是指《明報》金庸時代(1959-1991)的早期(1959-1969)、中期(1970-1979);述評的,是金庸的用人之道、提攜後輩;講的故事,是近53年前我首次拜會他。

重文字水準 看經濟價值

本文按新聞寫作體例,省略人物的稱謂,避免滿紙先生、女史、公、兄。

在早、中期,《明報》的主管、主要編輯,由金庸嚴格選聘,首重文字表達水準、承擔繁重工作的能力,這關乎少用人、控制成本效益的商業理念。

受聘者多有專長。例如,早期的林山木(行止)專精財經,雷坡擅長娛樂新聞,潘粵生(余過)能寫小說,謝永光(包教曉)熟悉香港掌故,黃俊東專注1930年代文學作品版本,盧蒼和毛國倫(中期)是英譯中快手;中期的楊君澤(紫微楊)專長紫微斗數,石琪擅長影評,尊子以漫畫聞名。有人還是金庸的遊戲夥伴,早期的胡菊人、中期的何步正,是「圍棋之友」。

他們大都在日報或晚報的副刊,有一個豆腐塊(台灣稱方塊)。這種「外快」的安排,既能留住人才,又使報館少請人,實際是節省了「人頭費」。

在早、中期,金庸頗能提攜後輩,讓人有點發揮能力的空間,以達致「為我所用」,即為報館出力、提升報紙素質、謀取商業利益的「最大化」(maximize)。

金庸既是知識廣博的文化人,更具商人重利的頭腦,注重主管或主編的「經濟價值」,精於計算、嚴控成本效益。

53年前會晤 談海瑞罷官

我在金庸手下18年(1966.2-1984.1),直接受他指令,也直接對他負責,多蒙提攜。

金庸和1930年代著名作家徐訏(1908-1980),是我在傳媒行的老師。

第一次拜會金庸師,由徐訏師引薦。他說,金庸創辦《明報月刊》,把你介紹去當編輯,金庸很快回覆約我到月刊編輯部(在銅鑼灣禮頓道,並非許多金庸傳說的灣仔謝斐道)。

那是1966年1月底的事,距今近53年。歲月漫長,記憶屏幕的「場景」卻仍清晰。

他帶我到樓下餐廳喝下午茶,暢談一個多小時。

會見前,「自由談」連載了123天的評論稿〈十五年來的大陸文壇〉。前一部分(1950-1958)是徐訏的舊著;後面是我續寫的評論,由1958的「再批判」寫到1965年冬的《海瑞罷官》事件。因有連載稿的發表,金庸了解我的研究、寫作和文字水準,交談很快轉入「正題」。

當時知識界關注《海瑞罷官》事件,是否會爆發新的政治風暴,與他交談的「正題」便是此話題。我陳述的觀點是:

一、中共的政治理論、政治鬥爭,帶有蘇聯模式,很多政治運動和高層政治鬥爭,是從文藝清算開始;

二、吳晗與《海瑞罷官》事件,會牽連到主管思想宣傳和北京市的彭真,亦會影響彭上面的劉少奇;

三、一系列的文藝清算如對「鬼戲」的圍攻,江青的戲改,使傳統文化受摧殘,文化人的處境艱險。

會晤當晚,我筆記要點。後來,白先勇邀我為《現代文學》雜誌撰文,我把部分觀點寫入文中。

這次交談,實際也是「面試」。金庸要我在2月初上班當編輯。當時,他是總編輯,另有一位比他年長的許姓編輯,一位助編兼校對,就只有4人,並非坊間金庸傳寫的近10人,提到的名單不靠譜。

月刊的編輯取向、選稿由他決定,其餘的人都只是幫幫忙。

1967年,他不再主編月刊,專任《明報》社長、總編輯、總主筆,月刊改由胡菊人任總編輯、黃俊東任執編(編輯部就只有2人)。我被調到《明報》編輯部,擔任資料室主任,後來任副總編輯兼中國新聞主編、《明報月刊》叢書部總編輯。

析文革系列 大俠起筆名

《明報月刊》創刊,正是《海瑞罷官》事件揭開文革序幕時。2月初我上班,月刊正準備第3期文稿。金庸說,報道和分析文革是雜誌的重點之一,要跟緊事件演變深入分析,讓讀者了解真相。

我按他的點題,陸續寫了吳晗與《海瑞罷官》、田漢與《謝瑤環》及夏衍被整、郭沫若向江青獻媚的事件,先後刊於3、4、5、6月號。前兩篇涉及歷史與影射、借古諷今與當代政治鬥爭,他特別有興趣(或許與武俠小說的影射有關),印小冊子《海瑞罷官》和《謝瑤環》(劇本全文),隨3、4月號附送。

除了鼓勵研究、寫作,他還給我起了筆名。3月上旬組稿(4月號)時,我遵命寫了一文分析田漢與《謝瑤環》事件。他看稿後說,你已有署名丁友光(本名)的稿(〈延安文藝整風〉),這篇得另用筆名;我說,煩請起一個名,於是4月號開始多了丁望的文章。1967-1968年,他要我為新加坡《新明日報》寫一專欄,又蒙賜筆名丁亮(後有電影演員以此為藝名)。兩個筆名都是ang韻,字音響亮。

人與人的關係,與緣有關。初會金庸和早、中期的相處,緣起緣生,關係融洽。從小受庭訓:「飲水思源,不忘恩師」,今悼念金庸師的感恩之情,是自然而非造作。想起三國才子曹植(192-232)的話:「施暢春風,澤如時雨。」

悼金庸.之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