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英國「脫歐」談判拖拉,期限迫近,執政的保守黨內部仍傾軋不絕,在野工黨行程看漲。分析家認為,「脫歐」不順利,將觸發政黨輪替、朝野換位。於是更多人開始留意工黨的理念和政策主張。
英國工黨政綱裏原有一條是修改公司法,要求董事會非只對股東負責,還得對員工、顧客以至廣大公眾負責。上月該黨舉行周年大會時,擔任影子財相的麥克唐納講出這主張下的具體措施,傳媒評論認為,其中的社會主義色彩更加明顯。
麥克唐納聲稱:保守黨留下的攤子愈爛,採取的措施便得愈猛。他談到這些年來勞資關係失衡,勞方陷於弱勢,以致工時延長、工資壓低、職位欠保障;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英國實際工資一直沒有跟隨經濟回升而增長,生產率持續低下。他提出糾正失衡的方法,建議「空前擴展經濟民主」。
麥克唐納主張職工分享企業擁有權,認為這有利於提高生產率及長遠設計。如果工黨執政,將修改法例,規定凡職工人數超過250的大企業,都須設立由職工代表管理的「共享所有權基金」,分期抽取企業股本撥進基金裏,最高佔到股本總額的10%;股息每年分派給職工。企業董事會三分一成員由職方選派,以集體談判方式决定工資。
工黨還提出公用事業國有化、增加合作社、提高最低工資、對企業高管額外抽稅等主張。有評論稱這些是針對「脫歐」後出現亂局準備採取的休克療法。英國商界組織表明反對政府如此介入經濟活動,而且擔憂在股權分散的大企業裏,員工將會成為最大股東,決策權過分傾斜,難免影響整體投資意欲。
英國工黨的主張能否贏得選民支持,明年將有分曉。湊巧的是,近期在中國也出現了關於企業民主的爭議。
近兩個月,內地先是有網上文章主張私營經濟「逐漸離場」,此議流傳甚廣,以至官媒發文批駁,斥之為「奇談怪論」。官媒指出:現在民營經濟創造了我國60%以上的GDP,繳納50%以上的稅收,貢獻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80%的就業崗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繼「離場論」之後,又出現要求私營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議論,一時甚囂塵上。結果又再勞北京官媒於10月中刊載文章,澄清關於「讓非公有制企業員工參與民主管理、分享利潤」的說法。文章重申基本政策說:「按照我們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原則,資本得到利潤、土地得到地租、勞動得到工資。不存在分享利潤的問題,利潤是對資本的回報,利潤是用來擴大再生產的。」
官方文章指出,「作為在非公企業就業的職工,面對的是怎樣通過和企業談判,獲得自己應得的工資和其他利益的問題。這與民主管理和分享利潤沒有關係。」文章講述企業民主管理,說這是國有企業的規則:「大家都是共和國的主人,應當推行民主管理」;然而「不能把國有企業的規則照搬到非公有制經濟的企業」。
前一段期間,內地關於私營企業的種種疑慮,大抵與資本市場持續下滑同時出現,兩者是否相關,可作探究;為何改革開放40年而竟對民企產生懷疑,更值得思考。中央高層則已密集表態,對民企派定心丸,說明基本經濟理念和改革方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體育政策的共同願景和想像 |
上一篇: | 七成公營的置業隨意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