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上映已有一個多星期的《非同凡響》,講述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故事,但同時也是你我他的人生情節。
這齣電影由社會服務聯會與慈善基金出品,旨在讓市民多加關注特殊學童,既然打正旗號以關懷弱勢社群為先,內容自然少了點商業味道;有影評甚至形容電影帶有濃濃的「港台」味,意思是有如香港電台過往拍攝的《獅子山下》等寫實電視劇。看過此片,確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回歸到日常生活,在愈來愈講求計算的今天,叫人倍感珍惜。
什麼是非同凡響?根據社會服務聯會社交網絡的短片介紹,就是每一個人雖然過着平凡的生活,但只要「默默耕耘、努力咁經營要肩負起的每一件事,已是非同凡響」。然而,不同人對這四個字可有不同理解;於某些人而言,今時今日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堅持道路並且做到最好,即使微不足道,亦算得上非同凡響。
幸福之路非必然
電影描述那些特殊學生天生有缺䧟,惟是否健全才叫幸福?這些學童難道一生注定悲慘?似乎並不一定。身處事事講求精刮的年代,有時候簡簡單單已極好。相對於特殊學童,在戲裏智能正常、生活無憂的人,縱使行動自如,毋須特別照顧,卻不見得快樂,他們面對的困局,是必須汲汲營營爭取別人的認同。
於是乎,本來喜歡烹飪、善於以畫筆描繪世態人情的女學生思穎,在老師與母親等世俗期望下,迫於無奈放棄自己的興趣專長,往不喜歡的領域苦撐下去。至於珈豪的媽媽儘管明知兒子不是讀書的料子,可是因社會認定那是唯一人生途徑,無論如何也要兒子「考埋個DSE先」。
戲內的主角極力擠進「主流」,希望日後在職場站穩住腳,以為那是幸福必經之路。不過,電影提供了另類答案:一切並非必然。不同的人物角色,彷彿交織着大家經歷過的足跡。
一直以來,香港人追求的目標「同」出一轍:升讀大學、找一份寫字樓文職工作,跟上社會步伐,就是美好生活;昔日學一門手藝、循職業先修課程尋求安穩生活,如今再難成主流。近年部分年輕人選擇另闢新路,惟走下去一點不容易。
這些青年感受到的還有政治上愈來愈求「同」,所以大家看到任何人士一旦加入建制派,在不同議題上會立即跟隨特區政府及北京立場與價值觀。例如當局建議填海、褫奪自決人士的參選資格或議員資格,只要身為建制一分子,亦必須群起和應支持。當然建制內的「自己人」自然會較持異見者有更多機會得到當權者青睞,將來有望獲委派擔當不同公職,甚至晉身政府決策高層。這對個人而言或許是獎賞,但對社會整體是否有益?
人人求同難反叛
情況發展下去,當一切只追求相「同」,香港勢將變得愈來愈虛假、失真、無味。
正如《非同凡響》內的4名名校女生,她們口說「自願」跟特殊學生合演話劇,實情只為博取老師好感,心底內卻輕蔑任務,與特殊學生握手過後要大力洗淨;當老師逐一問她們感想時,名校女生訛稱活動很有意義,說得多麼動聽,別過臉後即退出合演。
港人今天要做到「非同凡響」,跳出框框,談何容易,除非性格帶點「反叛」,就像戲中的珈豪,心明自己並非讀書材料,情願聽取老師建議向自己的興趣發展,也不理會母親的勸告。然而,當下香港又容得下多少「反叛」?這正正是目前社會的困局。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林鄭特首教育施政報告評議 |
上一篇: | 律師會提修例 劍指國際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