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19日

麥國華

罵街無益

《施政報告》發表,又帶來滿城風雨,要罵的自然大罵,本來不罵的也插上一嘴,好不熱鬧。如林鄭特首說,做官早預了給人罵,沒什大不了;但罵可以,卻不能屈。

被罵得最兇的自然是「明日大嶼」填海造地建屋的計劃,而「倒錢落海」、「燃燒儲備」等口號既貼地,亦易上口,自能觸動人心。計劃可能涉及的開支由四五千億元給罵到1萬億元,那就是掏空了全部儲備,罪大惡極。有只管口舌刻薄的議員質問林鄭,她是敗家還是騙子。

曾經買樓的市民都有用錢的經驗,即使銀行戶口裏有500萬元,要買一個500萬元的單位,大部分人都不會、亦不用一次過把全副家當用來付款,借款分25年甚至30年分期償付舒服得多,除首期外餘錢還可以安家。香港政府百多年來都用這方法持家理務,結果風生水起,錢包一年脹一年。

亦有人罵填海計劃遠水不能救近火,說的也是。可政府從來沒有否認這是長遠舉措,也提出了好些眼前緩解房困的方法,包括運用棕地。只是,口口聲聲要政府「收回」棕地的人,不少同時亦是詛咒政府與地產商「官商勾結」的人,他們應知道有多少棕地是操在地產商手裏。

在議會裏趾高氣揚的議員可不可以告訴大眾,若政府與地產商或其他棕地業主明天開始議價收地,多少年後可以見到第一幢房屋落成?若8至10年做得到的話,政府的能力可以打分五星星。

無綫電視新聞特輯討論填海問題,一位住在馬鞍山海旁的女士接受訪問,反對在馬料水填海。記者問,在對面填海怎會影響你?答,即使隔着海,景觀、空氣以至交通總會受到些影響;再問,你現在住的地方不也是填海得來的嗎?答,凡事總有個界限。明白,每個人的界限就是自己的利益。東大嶼填海建屋起碼有一個好處,避開隔着海罵填海的人。

《施政報告》提出把新發展區公私營房屋供應增到7比3,有傳媒引述測量師稱,私人房屋供應相對減少會間接推高樓價,並解讀為市民置業更加困難。這個說法古怪得很,私樓少了貴了,公營房屋多了平了,置業豈不是只會更容易。

三條隧道分流的建議也招來幾位議員狂轟,說增加紅隧和東隧收費而減西隧收費,會令三隧齊塞。增加隧道費遭使用者反對,天經地義,面對西九補選臨近,政客順流爭選票也可理解,可是說有汽車因此由紅隧改用西隧,只會增加西隧車量,卻紓解不到紅隧的擠塞,則只是當市民白癡。

至於政府加碼補貼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有議員說商界會加價,打工仔無得益,令人摸不着頭腦。政府加了補貼近300億元,僱主要額外供款1%,卻沒有人得益,那麼錢去了哪裏?議員先生,別開玩笑了。

任何《施政報告》都得受到社會大眾的批判,但批判應該出於理據。以東大嶼計劃為例,不少傳媒和評論人挑戰計劃的規模、承受天災的能力,以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合情合理,政府應當交代。但試圖用一些逗人發噱的口號和標籤取代理據,屈得就屈,只會令有心人裹足不前。社會真要這樣,便不應再抱怨香港的競爭力沒寸進,年年第七。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