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4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擔心公私合營 難忘抱頭痛哭

改革家胡耀邦(1915-1989)之子、紅二代開明派代表人物胡德平,再次理性進諫:「警惕新的公私合營」,走過的公私合營之路,「今天絕不再走」。

他提到毛主導的「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1953-1956),使「工商業處於四面楚歌的境界(地),別無出路可走」,「在工商業者中,白天掛牌,晚上抱頭痛哭者當不在少數」。

正視共產風 勿回毛老路

這些話,見於他在9月27日發表的文章,題為〈警惕打着共享的旗號搞新的公私合營——重溫中共中央(1991)15號文件〉(下稱〈新公私合營〉),刊於胡耀邦史料信息網(下稱「耀邦網」);9月30日,民間平台愛思想網轉載,改題為〈警惕新的公私合營〉。

在〈新公私合營〉發表之前,耀邦網刊出《中國民商》雜誌對胡德平的專訪,題為〈應當繼承的一份思想遺產——關於共產風、反省、改革問題答《中國民商》問〉。

兩篇文章述評1956年的公私合營、公社在1958-1960年的共產風,呼籲正視毛颳共產風的錯失,不要「重走五十年代的公私合營的老路」。

胡德平出身於紅色政治家庭,曾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工商聯第一副主席兼黨組書記(正部級),熟悉國企和民企(私企)實況,在政界、紅二代、工商界的人脈廣,對目前的社會焦慮了解至深。他再次進諫,在社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正視焦慮的,還有在民間影響力相對較大的《新京報》和《財新周刊》,都發表了社論。後者的社論稱:「民企類似焦慮並非首次,只是此次更為激烈、波及更廣。……民營企業日子相當艱難,為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以來所僅見。」

私企離場說 提工人共管

從迂迴進諫勸止個人崇拜的造神,到近日為私企吶喊,胡德平及其主持的耀邦網,扮演了甘冒風險建言、為民請命的角色。

胡德平這次出馬,迎戰「兩個小平」。一個小平姓吳,是金融界人士,他提出「私企離場」說,稱私人企業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另一個小平姓邱,是十八大後提升起來的人力和社保部副部長、總工會副主席,他強調黨委領導企業、工人參與私企管理,被稱為「工人共管私企」說。

提「私企離場」說者不具官方身份,不可能獲雲端要人授權發表試探性的「左調」;「工人共管私企」說,亦恐非直接獲授權的「政策說明」,但深受雲端「講政治」和「黨領導一切」之說的影響。

此兩說引起社會更大的焦慮後,雲端的黨總表示對私企的政策不會改變。這是重申舊口號的「最高指示」,黨媒馬上呼應,稱是「一錘定音」,指摘「私企離場」說是「別有用心」。

李克強以國總身份發表的談話,則對私企有較具體的承諾。9月28日,他邀請私企老闆對話,他說:「銀行不能厚此薄彼」,對私企應一視同仁;在簡政、減費、減稅等環節,降低企業承受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近幾年政局左轉,衍生政治回歸毛老路的「亞文革」,口號和政策反覆多變,令許多人有無所適從的困惑。執政黨的個人極度集權,既加劇黨政不分的體制弊端,亦侵蝕私營企業傳統的管理機制,不少私企擔心共管有變相共產之危。

共管說與雲端的「最高指示」有關。按照「最高指示」制訂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於2017年6月下達各地。文件強調工人的「主體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

所謂工人是國家主人翁、具主體地位,早就是虛幻的政治命題。以主體地位為藉口,鼓吹建立私企的共管機制,必引起私商對共產的焦慮。

以法律的視角觀察,合同法、合夥企業法、物權法、公司法、外資企業法,對公司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地位、股份和私有產權均有規範。私企的管理權在股東大會、董事會及其授權的行政主管,不持股份的工人並無必然的管理權。

在共管說出台之前,私企設黨委或黨組已成為「趨勢」。最近官媒推介「浙江經驗」——蕭山私企傳化集團建黨委的「先進經驗」。黨委打入私企之舉,被許多工商業者視為官方強化控制的一步,「太上皇」來了,私企的自主性被削弱。

胡德平文章的「內核」,是反對再颳共產風,觸及毛時代的公私合營、公社運動的共產風。他認為,兩次的共產風,都以強制手段把私人財物拿走。

藉共享之名 行共產之實

對於60年前建立公社,他說:毛失敗了。失敗關乎農村「五風」: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風,公社「錯誤地」共了生產隊和社員(農民)的產。

他認為,應汲取共產風的歷史教訓,現在不應重走老路;對於私企,不應以工人參與管理之名、「打着共享、民主的旗幟搞大鍋飯、鐵飯碗、颳共產風」。

他說:「今天一些地方發生的情況,和昨天人們的思想認識差別太大了。昨天已經認識清楚,解決了的問題,今天又用一種新的形式復活起來。仍用一條擠壓民有企業,迫其走上公私合營之路。如果形成一股潮流,無人敢提批評意見,那麼後果將非常可怕。」

這一段話可圈可點。「無人敢提」的背後,是極度集權、「妄議」戒律和「口罩主義」。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