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
上月「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的前夕,西方一份主流周刊得悉中國修憲消息,發表社評說:西方25年來對中國的押注失敗了。
社評說,蘇聯崩潰後,西方領袖們歡迎第二大共產國家進入全球經濟秩序,希望以世界經貿組織等體制規條縛住中國,透過融合促使其演化為市場經濟,到她逐漸富裕,便會變得如西方的模式。文章慨嘆「如今幻想破滅」:雖然中國的富裕增長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卻重申了共產黨及其領袖的主導地位。現今,西方民主制度更出現信心危機,「中國聲稱不輸出本身的模式,但人們覺察到,美國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意識形態上有了勁敵。」
該刊說的25年幻想破滅,是從蘇聯和東歐劇變算起的。發生「蘇東波」巨變之前,中國先發生了1989年的六四事件,那是進行了改革開放約10年時發生的。鄧小平曾經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他認為因為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民生得到改善,所以人民、軍隊和政權都維護這條道路。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現在大家回顧,容易看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改革開放的進程其實絕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重重困難、付出種種代價。改革轉制,大批工人下崗,物價波動,收入差距倒掛,權錢交易層出不窮,部分幹部腐化墮落,加上開放引入外來衝擊,部分「老革命」痛心疾首,有不少尖銳的交鋒。
到了1989年「六四」的關口,分歧甚至出現在中共高層。「中國往何處去?」一直是改革開放早期許多人思索的問題。到改革開放30周年時,上一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鄭重宣布: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後來在前面添加一句: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到現任總書記習近平,反覆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以及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為此進行了10多年談判。中國國內多種行業都曾憂慮開放市場會帶來惡果,恐怕一發不可收拾。
最艱難的談判是同美國進行的,美方顯然有經濟和政治的雙重考量,中方則早訂出「態度積極」、「不可天真」等方針,終於到1999年與美國達成雙邊協議,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
中國融入世界大勢,持續快速發展,「入世」至今,國內生產總值約增加了八倍,自2010年以來,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雖然有人認為世界進入「逆全球化」階段,從本月的博鰲亞洲論壇可見,中國正積極擔當引領「再全球化」的角色。
社會逐漸富裕的過程中,難免有政府和官員受財富俘虜,放眼世界,情況並不罕見。鄰近的南韓,已實行西方模式的選舉政治和政黨輪替,而貪腐情況觸目驚心,自1979年朴正熙總統被刺殺以來,繼任的歷屆總統包括崔圭夏、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都或被拘捕、判囚,或自殺、被逐,無一善終。朴正熙的女兒朴槿惠起初以清新形象當選總統,到最近亦涉貪被判長期徒刑。
中國走自己的道路,雖然西方有人不滿意,但輿論同時又知道離不開中國,因為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30%。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代海出聲?何解不代蚊蟑出聲? |
上一篇: | 多項選擇題式的反智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