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28日

王于漸 大講堂

解決房屋問題即時見效方案

縱使香港人對於不同議題各持己見,但若說房屋短缺是最棘手問題,則諒無異議。不少論者認為,增加房屋供應乃唯一根本解決辦法,亦即有必要覓地建屋,其中或包括擴大填海範圍、增建高樓,為更多市民提供居所。

問題在於遠水難救近火。首先,填海需時,要為期10年以上才能建成住宅單位。其次,把低價土地改為高價住宅用地,亦需差不多的時間。現時新界農地普遍屬原居民和地產發展商所有,原是改變土地用途作發展住宅用地的最佳之選,但觀乎現行規管程序與政治關卡障礙重重,需時也要近10年,才有望完成。

訴求含政治色彩

在支持多建房屋的倡議者當中,亦對應興建哪類房屋持有不同意見。部分團體認為,面對房屋供應不足,政府政策應以增建公屋單位為主要目標,以扶助他們所謂最飽受煎熬的低下階層。他們針對公屋輪候冊名單愈來愈長,尤以單身申請者更日益增多;力言增建公屋是唯一能一舉解決由房屋短缺引起的經濟、社會、政治問題的辦法。

另有部分團體憂慮中產階層置業無望,要求政府增建居屋,提高申請入息和資產門檻,並把樓價定於市民可負擔的水平。此等團體以每逢推出居屋與「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單位發售時,合資格申請者總是為數眾多作為理據。

此外,亦有其他團體既不滿地產發展商自恃其在市場上的強勢,利用銷售手法推高一手市場樓價,亦不滿業主收取高昂租金及改建劏房,是以要求政府管制租金,並擴大公營房屋的供應。

這些不同團體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各自為其所代表的選民爭取利益而發聲。但我們應以廣角視野,找出有效地解決嚴重房屋短缺的方法。

此消彼長趨勢

我利用政府統計資料,研究2006至2016年期間公私營房屋,以及租戶與自置居所住戶之間人口變化,結果發現極為重要的證據,顯示本已稀有而寶貴的房屋資源調配一直失衡。此10年期間,公屋單位雖然增建不少,但整體居民數目卻大致維持不變,可見每租戶平均居住人數有所下降。同期私營房屋租客整體人數反而大增,每戶平均人數亦有增加。

上述10年間,新增住宅單位合共255458個,其中138959個為公屋單位,7245個屬居屋單位,109254個為私營房屋單位【表】;亦即57.2%為公屋單位,42.8%為私樓單位。數據顯示,出租公屋單位最多,居屋單位數目嚴重偏低,是2002至2011年暫停居屋計劃所產生的效應。

出乎意料,這10年期內,公屋租戶總人口由2096126增至2100126。在房屋極度短缺的形勢下,即使落成138959個公屋單位,整體租戶人數僅僅增加4000而已!與此同時,公屋輪候冊人數卻由97300增至288300。

同一時期,居屋的情況更加惡劣,住戶總人數由1204324減至1144774。換言之,雖然期內推出新建居屋單位達7245個,居屋住戶整體人數卻減少59550(其中或因部分居屋已補地價,變成私人屋宇)。

同一期間私人住宅情況則大相逕庭;私樓住戶人數由3278708大幅增加至3789474,即使新落成私樓單位僅得109254個,住戶總人數卻增加了510766。

【圖】顯示2006至2016年按房屋類型分類的住戶與居住人口分布變化。深入檢視不同類型房屋和居住權對解決房屋問題的作用。

此10年期內,私人住宅租戶佔全港住戶百分比由15.3%增至19.9%;反觀公屋租戶則由31%減至30.4%。至於公營房屋業主住戶由16.3%下跌至15.3%;私人住宅業主住戶亦由 36.4%降至33%。

從統計數據可見,期內私人住宅業主住戶由810277增至829270(增幅為2.3%),公營房屋業主住戶由362439增至384006(增幅達6%);私人住宅租戶更由339675上升至500652(增幅高達47.4%),而公屋租戶亦由690788增至761905(增幅達10.3%)。

全港住戶總數增加283188(增幅達12.7%),其中179970戶(所佔比例達63.6%)為私人住宅租戶,在4種居所租住權中佔最低份額,結果導致增長主要集中於整個房屋市場中的一小環節。

若把按房屋類型與居住權分類的人口分布互相比較,上述變化就更見劇烈。私人住宅租戶佔全港人口百分比由13%增至18.8%,而公屋租戶百分比則由31.6%減至29.5%,而同期落成的公屋單位卻比私人住宅為多。

再者,此10年期內,住客平均數目在公屋租戶中由3.03降至2.75,在居屋住戶中,則由3.32減至2.97;在私樓自置居所住戶中亦由2.96微降至2.93;但在私樓租戶中,反由2.64增至3.07。

對症下藥轉機

這正好解釋劏房在私人租住單位市場激增的原因。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估算,全港約有91787劏房戶(佔私人租住單位住戶18.3%)。整體私人住宅中大概三分之一屬租住單位,其中27112個單位(約6.2%)已分間為劏房。

上述各項變化清楚顯示,中產階層是香港房屋嚴重短缺下的最主要受害者,既難望在私樓市場租住單位,遑論自置居所。過去10年,一眾中產受困於負擔能力、單位供應、可用空間,處境每況愈下。居住環境日形狹窄,中產階層首當其衝,是以行政長官建議推出的首次置業先導計劃,倍受此一階層歡迎。

低收入家庭仍有望申請租住公屋,而獲編配單位,甚或有幸以綠表抽中居屋單位,獲得樓價合乎其負擔能力,而且稱得上寬敞的居所。

由此可見,房屋政策(尤其公營房屋政策)實為房屋問題日趨嚴峻的罪魁禍首。但從另一角度觀之,這亦反映當局若能在政策上改轅易轍,及時作出補救,則仍有望扭轉房屋短缺的劣勢。

公屋單位一律由政府編配,有關房屋資源並非租戶所有,租戶自然缺乏善用資源的經濟誘因,況且多屬單人或雙人住戶,且以長者居多。

公屋資源未盡其用的另一原因,在於單位不得轉租的規定,以及為免繳交雙倍租金,令成年子女遷出的誘因。

至於居屋業主,亦不得在未補地價之前將單位租出。

隨着人口老化,公屋住戶成年子女輪候公屋人數日增,對公屋的需求有增無已,情況更加嚴峻。2006至2016年,公屋申請人之中,居於某類公屋者百分比由35%增至41%(2014與2015年百分比更達46%);申請總數中多達半數為單人申請者(約有5%為長者)。平均輪候時間或未能準確反映合資格申請人對公屋的真正需求。

近年來,私樓樓價持續飆升,置業首期日高,已令中產階層難以購買或租住私樓,餘下選擇只有:以大概三分一入息,在私樓市場中租住劏房;或申請租金遠低於私樓而面積較寬敞的公屋單位。

善用公屋資源

按常理推想,公共房屋業主和租戶中,應有不少人樂於把單位(至少其中一部分)出租。本港現時的公營房屋單位逾120萬個。即使只有低至5%住戶把單位租出,亦隨即可為房屋供應增添來源,而私人樓市的劏房租值將應聲下跌。

把市場力量引進公共房屋界,可立刻促使公屋住戶善用其房屋資源,並可把私樓劏房需求轉移,大大紓解私樓出租單位不足的困境,私樓業主將不用再把單位改裝成劏房。

鑑於填海與改變土地用途困難重重,在增加房屋供應上屬中、長期策略;若要立竿見影,必須在公營房屋界釋放市場威力,以解決老大難的房屋問題。

公屋資源錯配只要及時予以矯正,就能修正公私營房屋界的失衡現象,彌補供應量極度短缺之弊,讓大部分市民的生活得以改善。

這個方案可謂失少得多。採取此快捷方法,並非說當局不用進行中期及長期策略,但若能在現階段就此即時應急辦法取得進展,我相信可以恢復市民對本港前景的希望,有助社會各界共商未來發展之計。

要在公營房屋釋放市場威力,必先把現有公屋私有化,以及重新聚焦公屋功能,以置業為主導。

至於如何以公平有效的方式實踐此一方案,本欄會再作詳細探討。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黄乾亨黄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www.wangyujian.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