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新時代」論斷,認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這預示中共今後工作將循既定的基本方略,陸續推動創新和變化。面向未來,人們要知變、應變、適變;「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同樣得準備應對未來的變化。
中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貫的哲學理念,認為客觀事物不論屬於自然界的與人類社會的,都由於內部矛盾鬥爭推動變化,人的認識也應跟隨着推移和發展。比如馬克思主義創立後,列寧主義予以傳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新發展;接着再在國家建設實踐中產生了鄧小平理論。
中共上次就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是於1956年舉行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所以,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八大」決議其後卻沒能夠貫徹下去,因為出現「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論述,而且鬥爭不斷升溫,直至發生10年「文革」。
至於上一次新時期的提出,是於1978年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在總結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宣布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回到「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提出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次全會被視為歷史轉折點,鄧小平稱之為「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
由上述經歷可知,中共提出新時期論說、認定主要矛盾變化,在往後歲月帶來的廣泛和深刻變化,非一般人起初所能預見。
1981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翌年,鄧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二大」舉行35年後,上星期閉幕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數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實現基本溫飽,自然有多樣化的更高追求,社會更呈複雜繽紛。正如有人說: 「先前餓肚子的時候,只有一個念頭;飽暖以後,就想的多了。」
「十九大」認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多彩多姿,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會拓展到廣泛的領域。在大陸的社會主義條件下,以現代化的方式去積極回應和滿足方方面面的需求,得吸收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持續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建構制度體制。開啟新時代,關係全局前面,肯定有新的難題、障礙、風險和挑戰,將需要付出比過去更為艱辛的努力。
雖說進入新時代,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已提高,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並在很多方面落後於世界,所以仍得實事求是,容不得任何驕傲自滿、浮誇吹噓,不能讓過去的成績沖昏頭腦。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習思想國內國外一擔挑 |
上一篇: | 公屋非福利 土地非私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