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
過去兩星期在香港網上網下惹起熱烈談論的韓國電影《逆權司機》,由於疑觸及中國內地新添的政治禁忌,該片本來就不容在內地上映,近日連知名影評網站「豆瓣」也要全面刪文,據說是為免引起大家聯想到28年前北京六四事件與討論。
內地禁片、刪文非新鮮事,早前著名導演馮小剛的《芳華》,縱使通過重重審查關卡,拍成電影,在臨上畫前亦要下架;有說由於中共稍後召開十九大,因其涉及文革、越戰、退伍軍人等題材,故遭禁映。可是,《逆權司機》畢竟說的是南韓光州的上世紀80年代歷史,與中國無關,況且惹人聯想、喚來迴響的事,放眼世界可多呢,卻因為怕變成敏感的事而要被刪,旁觀者也覺無奈。如此一樁小事,基本上沒怎麼引起討論。
社會氛圍緩和
10月8日,將是本屆特區政府主政第100天,回望這數月社會氣氛算是緩和了不少,或許與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採取的身段攸關。3月26日勝選後,她重申要為政府注入管治新風,要與民共議,會多聆聽、多包容,還回應近年社會現況,說「今日存在頗嚴重的撕裂和積累了很多鬱結。我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補撕裂和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7月1日宣誓就任之時,她再次提到「過去一段時間,不必要的猜忌和對人不對事的態度,損害了行政立法的關係,也使施政舉步維艱,直接拖慢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並承諾要「重建和諧社會」。
隨後,看到她逐一約見不同黨派的議員,又數度表示積極考慮重開俗稱「公民廣場」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諸如此類,令到大家好像得以喘息過來。在這氛圍下,社會回應當局政策時也顯得客氣。
政府於7月底推出高鐵「一地兩檢」方案,把西九龍高鐵站部分地方變作內地管轄區;近年,中港議題動輒惹爭議,相反該建議卻沒引起很大的迴響,除部分泛民主派或關注人士表達憂慮外,社會反應算是平和。至後來再有多4位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被褫奪議席,以及新界東北13名示威者和衝擊「公民廣場」3名前學運領袖被加刑,社會縱有反響,但矛頭多僅指向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身上。
經歷了過去5年的起跌,相對而言,目前社會以至政府管治堪稱回復了較正常的狀態,大家對現屆政府普遍願意採取觀望態度,而且未知是過去兩個多月立法會休會「停戰」,還是另有考慮,泛民主派縱使對林鄭有批評,都總留有一線。無論民調是否重要,林鄭月娥的民望在過去3個多月來的確能維持在五、六十分的水平,沒什麼波瀾。
百日開局縱使順利,但未來之路卻不易走。
立法會休假後,復會在即,爭議的議題將陸續提交討論。率先是高鐵「一地兩檢」決議案,稍後政府也須就內地《國歌法》在本地實施而提出草案。
周四,有香港球迷在球場上噓國歌;這些球迷大概是知道香港還未本地立法,趁此期間發洩一下,至於日後成功立法又會否照噓可也,卻不得而知。然而,身兼《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北大法律教授饒戈平指出,香港球迷的行為是違反內地《國歌法》,應紀錄在案,會否追溯須由香港法律規定。他還促請特區政府盡快立法。內地對於這種行為看得緊,身為內地的香港《基本法》顧問的饒戈平過去多年來被譽為內地「護法」,不時就香港法律問題作出評論,可說是香港問題專家,應該知道香港法律制度沒有追溯力的做法,但他說要把這些行為記錄在案,未知是否要說明下不為例,抑或另有打算。但無論如何,由此可見兩地對於香港的管治與法律制度,以至怎樣才是「一國兩制」,理解依然很大的差異。
視乎管治空間
特首身處於中央與香港市民之間,如何令管治順暢,既要看香港人,更要視乎北京是否願意給予空間和信任。可是,從近日一些事件來看,頗令人擔心。如有消息指,原本被認定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政治助理人選的港台《城市論壇》節目主持蘇敬恆,因為被視為政治立場偏「黃」令任命無疾而終。其實,相對於局長或副局長,政治助理的職位不算高,甚至談不上有任何決策權,如果因上述理由而令任命告吹,實讓人懷疑特首日後在管治上到底可拿多少主意。
香港與內地一直以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與取態都不同,從對一套電影的評論以至什麼才是有效管治,有着大大小小的差異。今屆政府餘下來的日子,衝擊仍不會少,能否應付,便端視在差異中還會留給香港多少空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賴清德言論反映三種現象 |
上一篇: | 面對建制派復會狙擊 泛民無力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