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4月1日

江麗芬 政局筆記

自省還要自制

行政長官選舉剛好落幕一周,這7天有如年月漫長的事。看看人們在網絡的反應,由盼望到失望再轉趨觀望,可見港人縱使感到失落或認為選舉未盡如人意,還是冷靜地面對未來。都說,港人從來是理性務實。

其實,一周前曾俊華的「薯粉」紛飛現象,又何嘗不是反映港人的務實。曾俊華為官30多年、出任財政司司長9年,由於不知粟米斑塊飯價錢、又說中產就是飲咖啡看法國電影,給人嘲為「離地」;他也曾提議向全港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元而備受批評,甚或有人嘲他做事很hea。

然而,他的人氣與民望近年卻拾級而上,並非曾俊華有什麼「變臉」本事,又或會來一個立場大轉身,他仍身在建制內,政治立場還是偏向保守,沒有承諾會完全放棄人大「八三一框架」,更沒有說到不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他的支持度仍是有增無減,只因他於過去數年還願意站在港人立場說一點人話,能捉到港人的想法。

經歷過去5年,香港事事變得敵我分明、好鬥好打,香港愈來愈變得不再香港,令人早已感到厭倦;曾俊華能得到支持,不過是這種政治環境催生的現象。縱使他最終只取得365票,與601票尚有很大距離,但因着他的參選,公眾對其支持,其實已清楚反映港人對目前政治局勢與香港未來的意見。

港人對林鄭疑中留情

至於曾被指為「CY 2.0」的林鄭,一如所料,在民望落後之下,仍挾着777票成為候任行政長官。過去一周,公眾與泛民主派議員未有因為她當選而鼓噪起來,大家都抱着疑中留情的態度,觀察她的表現。

社會反應平靜,多少與她勝選後的言行有關。當選之日,其勝選宣言既保留着為官者應有的謙卑,對於兩位落敗的對手也沒有近年常見的尖酸批評,並且多番強調要聽取民意。她當選後接受傳媒訪問時,又對於近年屢屢被揭發以金錢「動員」起來撐政府的活動作出回應,說不是出自真心的支持是不應該的。另一方面,林鄭月娥在姿態上亦刻意顯示尊重港人,當選後選擇先落區與市民見面,然後才拜訪中聯辦;她並多次重申「香港事、香港做」,毋須勞煩中聯辦幫忙向立法會拉票。

選舉期間,政圈直接或間接傳聞說,中聯辦等「強力部門」一直在幕後協助林鄭月娥拉票,甚至以選委的內地生意來作「脅迫」,要他們提名和支持林鄭月娥。因此,一直令人關注林鄭當選後,會否以香港的高度管治來作「抵押」,向「西環」償清人情債。然而,過去一周,林鄭似乎立下決心要讓外界安心,以官場間久違了的「人話」和行動安撫大家,這令人縱有憂慮,最後還是願意給她一點時間和空間。

不過,林鄭月娥縱有決心貫徹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用「西環」插手港事,可是單憑她一己之力,沒有中央主管香港事務機構的自省與自制,或對香港政策的調整,最後只怕也是力不從心。

就以「西環」協助特區政府拉票一事來說,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很快便給林鄭月娥一記「溫馨提示」,叮囑她「(現在)不要說得這麼大聲住」。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在現時香港的政治體制下,特區政府在立法會內根本就無票在手,建制派議員投票還須看其支持者是否認同,政府並無什麼籌碼來爭取議員支持。

相反,中聯辦卻有特區政府沒有的能耐,因為不少建制派議員能夠取得議會議席,是多得中聯辦的幕後協調和斡旋,然後才可在沒其他建制派競爭下「脫穎而出」,建制派這樣便願意聽從「西環」指令,這是政治現實。

林鄭月娥如何打破這種困局,相信並非單靠特區政府努力游說,或是官員的個人意志便可完全做到;如果「西環」不願意放下選舉中協調的角色,或是政治上的影響力,特區政府無論如何努力,也只怕事倍功半。

再者,林鄭月娥強調,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修補社會撕裂。這是不少港人期望的事,而且也是配合中央「促進和諧」的主調,可是要修補撕裂,同樣並非單靠特區政府個人意志便可以做到,還要看中央是否願意包容不同的政見與聲音,以及願意給香港有多大的政治空間。

看特首選舉期間,一直有傳聞指曾俊華不獲北京信任,但一位由中央任命的司長、主管財政大權的人卻不獲北京信任?這傳聞一直令人摸不着頭腦。到特首選舉投票前,一名建制派「大佬」級人馬在報章撰文,便嘗試解答外界疑團,其中他提到中央不信任曾俊華,是由於他於2014年反佔中大簽名時竟然缺席(曾俊華後來澄清他有網上簽名);2016年發生的旺角騷亂後,他也不願意公開譴責。

此外,曾俊華的所謂「罪名」還包括他對被定性為抹黑「一國兩制」的電影《十年》,表現出一種觀賞的態度。原來,沒有批鬥一部「政治不正確」的電影,也得接受批鬥。

可是,「一國兩制」的精髓在於容納不同政見人士,這既是「一國兩制」的初心,也是港人近年念念不忘的期待,更是令香港可以由噪動回歸平靜的不二法門。現在,林鄭月娥似乎有心修復香港撕裂之象,可是這還不夠,如果沒有北京的配合,沒有大家的自省與自制,縱使特首有良好意願,到最後還是白走一趟。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