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
英國公投脫歐剛滿兩周,環球股市雖劇烈波動,起落數番,惟有買有賣尚算秩序井然,並未出現悲觀者預期的恐慌崩圍景象。然而,大不列顛與歐盟「離婚」成為事實後,接連有投資公司暫停旗下英國物業基金贖回安排,截至本周四,「落閘」機構已達七家。另一邊廂,意大利銀行壞賬問題火速升溫,歐洲金融機構股價連日急瀉,若不盡快找到應對之策,勢將禍延全球。
英國物業基金向客戶作出隨時可要求贖回的承諾,但物業脫手需時,流動性風險時刻存在。此等基金長期保留大量現金儲備,正是為了應付客戶突發性撤資。可是,若非英國脫歐觸發投資者對倫敦作為歐洲以至環球金融中心地位的質疑,令英國商用物業吸引力大打折扣,主力投資此類資產的基金,當不至於面臨大規模客戶贖回潮。
由此可見,英國脫歐足以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物業基金紛紛「落閘」、客戶欲退無從;銀行不良資產數以千億歐羅計、壞賬問題積重難返的意大利,不遲不早皆在英國公投脫歐後「爆大鑊」,金融體系中哪個角落還會接着出狀況,仍須拭目以待。
除了經濟、金融環節的眾多未知數,英國脫歐掀動的政治風雲,更加波譎雲詭。正如我們在七月六日社評所言,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以贏家身份宣布辭職,與其說「急流勇退」,不如將之看成把爛攤子留給繼任者處理。留歐陣營沒有為脫歐預留後着,合情合理;力主脫歐的政客竟亦全無準備,贏了公投反落得個方寸大亂,當真讓國內外「嘆為觀止」。
必須補充的是,民心思變若是大勢所趨,此變之於民粹主義者,既可載舟亦能覆舟。前一種情況適用於篤定成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以至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所屬的激進左翼聯盟(Syriza);後一種情況應驗於阿根廷前總統克里斯蒂,以至遭國會彈劾停職受審的巴西總統羅塞夫。在英國「意外」脫歐、美國政治狂人氣焰高張的當下,民粹浪潮席捲全球,似乎路人皆見。可是,放諸地球不同角落,變的雖是民心,民心卻不一定偏向民粹。
金融海嘯至今八年,不論建制派抑或民粹政客,都缺乏對症下藥破舊立新的決心和魄力,振興經濟重任落在中央銀行身上。問題是,從零息到量寬到負利率,大蒙寬鬆之利的只有形形色色資產市場,國民工資和實體經濟一直原地踏步。以歐洲部分國家年輕一輩失業率之高、南美諸國百姓對官商勾結政治腐敗之厭倦,民心思變是正常,民不求變才有違常理。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與本港金管局合辦的金融合作會議上,對「直升機灑錢」大潑冷水,強調不應只寄望央行,必須正視經濟結構僵化、創新動力不足、消費投資不振等深層經濟問題。
經過八年努力,央行早已板斧盡出獨力難支,吳曉靈的「斷症」,我們完全同意;不過,關於「直升機灑錢」,卻有進一步探討必要。
吳曉靈的話,針對的顯然是央行早已採用的寬鬆手段,即前面提及的零息、量寬以至負利率。然而,「直升機灑錢」(helicopter money)迄今並無清晰定義,此詞是否涵蓋上述措施以外的元素,值得注意。英國政局發展的點點滴滴,也許能為這個疑問提供一些意外啟發。
在保守黨黨魁之爭中知難而退的英國退休保障大臣郝智恒,競逐期間曾許下承諾,一旦當選繼而拜相,將創立一個規模千億英鎊的基金,在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刺激經濟。此一主張,跟有「左王」之稱的工黨黨魁郝爾賓提出的「人民量寬」(People's QE)概念,可謂如出一轍。
見微知著,英國政壇不分左右,俱不乏倡議政府直接支配helicopter money、不再假手於銀行私企的人物。類似主張一旦在政策層面上執行,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市場有何深遠影響,將成為專家學者下一道重要課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劉怡翔偷步買樓 未見炮聲隆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