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
身邊愈來愈多朋友移民,台灣為最熱門的地方之一。其中有個移居到台灣的朋友說,台灣跟香港同樣用繁體字,本來他覺得即使自己的國語再爛,相信溝通應該沒問題,沒想到當地的一些慣用語對他來說,就等如火星文。
餐廳點菜,原來「鮪魚」等於「吞拿魚」;租房網看到「生活機能」,指的是「生活配套」;公司八卦聽到有同事「摸魚」,其實是指「偷懶」。因應地域文化影響而產生用字不同,在語言學叫做語言變異(language variation),如香港與台灣因各自曾為英日殖民地,兩地的中文也有微妙的距離。
台灣網上雜誌《換日線》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我曾和許多香港人一樣,自覺和台灣「很熟」──直到在台留學,才體驗到的「文化衝擊」〉,內裏有一些很有趣的分享。
作者「覺得自己講國語(港人的書面語)時,人變斯文得多了。」只是雖然彼此都是用中文,但表達上卻天差地別。
「連『壓線』這個在台灣看上去很平常表達,我都是這次來台才知道──意思就是香港人常說的『趕deadline』。有天,朋友跟我說,這個建築很「陽春」;我懂得陽春麵,但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來這樣形容。」原來,陽春在台灣作為形容詞的意思是簡樸、簡單、簡陋。
作者亦談及香港人愛中夾英語,但台灣人會覺得很好笑及奇怪。
外來語影響
香港人說話時喜歡中英夾雜,交proposal(計劃書)、佢個人好Pro(專業)、食Po飛(buffet,自助餐)、你都short short哋(腦子壞掉),都是受到英國殖民地的背景影響。
台灣因曾受日本殖民,也有大量日常用字源自日語,如歐巴桑(阿嬸)、歐吉桑(阿叔)、秒殺完售(售罄)、甜不辣(天婦羅Tempura)、定番(招牌款式、經典款式)、一級棒(頂級的,來自ichiban),秀逗(跟廣東話的short一樣都是壞腦子的意思,從受英語影響的日語shotto而來)等等。
受英語影響的日語再影響台灣的常用語有很多,一個較少香港人知的是「紅不讓」,是棒球全壘打(home run)的意思,亦可形容人氣很高。
「人氣」當然也是源自日語了,連廣東話都有用。台灣有些「便所」主題餐廳,便所的意思是廁所。不單語言,連「重口味」的文化也帶出東瀛風。
台灣估計七成人口是閩南人,因此常用字也很受閩南語影響,如「奧步」是選舉新聞常見的用字,指的是政客使用旁門左道的招數來醜化對手或抬高自己,例如有新聞標題〈菲總統大選倒數候選人互批出奧步〉。
異國番風情
至於「歹勢」是抱歉,如「柯P:北市負責到底……隔空向盧秀燕表示『歹勢』」;「賭爛票」是廢票、白票,為選民對全部候選人不滿時的投票,有專家認為閩南語能融入現代台灣國語,多因為發音響亮,在移借上比較容易,這是外來語對本地語影響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台灣曾經短暫受荷蘭統治,時為1624至1662年,因此日常用語中,不少也帶荷蘭風情,如「番仔火」意謂火柴,中文很多時外來的東西都冠以「番」字,如最近占飛因探望朋友去了大澳的「番鬼塘」,也是因為當時該地被葡萄牙海軍佔據而得名。
講回「番仔火」,據講最初是由於荷蘭人帶到台灣去的。
另外,若你在台灣報紙見到「尼德蘭」,也不要以為是火星的某個地方,它是Netherlands的中譯,因應荷蘭政府在2019年年底宣布摒棄使用「Holland」,台灣的某些報章或作者便改用「尼德蘭」稱之。
原住民用字
原住民語言日漸消失,但因全球保育意識漸高,一些原住民的用字仍然透過不同方式進入台灣日常用語。
好像「娜魯灣」(Naruwan),原是台灣泰雅族的用字,意謂「你好」或「歡迎」,聽起來有點像夏威夷的Aloha。
然而,美國人日常生活中不會跟別人說Aloha,但它可能成為餐廳、組織的名字,如台灣就有娜路彎大酒店、娜路彎會館,有原住民血統的歌手張惠妹就有一曲《娜魯灣情歌》。
台灣文化書類作者曹銘宗在《台灣國語》(1993年)一書指出,「台灣國語不用捲舌音,少了兒化韻(-er)……從前講國語發音不標準,會覺得不好意思,後來卻反而變成了『親切感』。」
他指,多年前林洋港擔任台北市長,即以「台灣標準國語」展現鄉土魅力,贏得民眾好感。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限速吃到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