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創職趨低落 有工在手不快樂

筆者今年多次談到當前困局,與1930年代慘況驚人地相似,對沖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等猛人也看法雷同。當年經濟大蕭條的「特徵」是失業率極高,因缺乏職位空缺,大量勞動人口根本無法找到工作。

然而,目前美國失業率跌至歷史低位,百姓仍然不快樂。為何有工在手,依然感到不滿?

熬過經濟大蕭條,過去60年間僱員工作條件持續改善,但數以百萬計工人仍未能享受舒適的生活,又或抱怨未能盡展所長,甚至憂慮快將失業,導致陷入大規模就業不足的窘局。

可是悲慘的工人仍擁有投票權,並且往往成為被政客操縱的工具。這些工人亦會改變消費模式,最終將人人受害。預計到2020年代,就業不足將成全球最富爭議兼棘手的問題之一,所以本周探討有關問題。

科技取代人手

早於2017年初,筆者曾談論美國的煩憂,首先談到就業問題,認為這正是煩惱的根源,現在有關問題仍然困擾當地。當時筆者指出,若美國人的工作效率恢復到二十一世初那麼高,超過1000萬工人就毋須受失業之苦,可受聘於有薪工作。

另外,職位短缺亦影響經濟增長,皆因推動經濟增長只靠兩種方法:一是增加勞動人口,二是提升產能。假如1000萬美國工人脫離勞動市場,他們不僅不事生產,還吃掉其他工人辛勞的成果。

可是脫離勞動市場的人口不斷上升,如果未能遏止這股升勢,美國希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反彈至3%,簡直是妄想。加上生產力持續下滑,在2010年代餘下的日子,美國甚至休想GDP增長率錄得2%。若美國陷入經濟衰退,最終GDP增長率或跌至低於目前水平,試想想,這對聯邦政府財政預算的影響。

與此同時,僱主飽受另一種困擾,憂慮難以聘請合資格的僱員,預計員工必須接受強化訓練或持續指導才能提高生產力。勞資均對有關工作安排感到不快,人人對未來憂心忡忡。商家擔憂的不是急需更多資金,但難以向銀行貸款;而是抱怨難覓能吸引更多顧客的好員工。目前問題仍未能解決。

由於老闆、打工仔及失業者廣泛不滿,造就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留意到大量選民被其他政客忽視,便為這些焦慮的選民發聲,最終入主白宮。特朗普不僅打動白種男性工人階級,亦感染了他們的僱主、配偶、父母及朋友。

在美國大部分地區,百姓日常生活艱辛,跟政客及傳媒專家吹噓的經濟增長「disconnect」(斷線)。外界把焦點落在白種男性工人焦慮的原因,但筆者敢打賭,人人關注美國正脫離正軌,對此深感憂慮。

美國精神強調「事在人為」,對前景抱樂觀態度,可惜這種特質日漸消褪,在本世紀失去部分光環。例如新的初創企業數目持續下跌,在近10年創業速度追不上倒閉風潮。部分人甘於忍受這種惡劣環境,只因相信一切只是暫時性質,但他們最終厭倦等待黎明。

低薪成大問題

筆者在2017年3月指出,儘管就業不足有所改善,仍未足以化解問題,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就算名義上「受僱」,依然焦慮不安,皆因低薪成為大問題。目前創業潮仍追不上倒閉潮,但研究證明職位增長與創業掛鈎,這種趨勢絕非好現象。就業不足惡化可能加劇政治緊張局勢,可惜這正是全球化及科技發展所衍生的問題,難以根治。

對於美國製造業職位不斷流失,當地政客往往歸咎於海外商家及進口產品搶走生意,卻沒有提及科技發明「消滅」了多少職位。事實上,生產汽車的人手工序大為減少,而且有關情況只會惡化,預計科技發明將取代600萬名工人。

雖然無人車沒有像預期那麼快面世,卻終會降臨,屆時貨車、的士等交通工具的職業司機,將面臨失業潮。即使屆時仍需聘用司機,可是大量求職者競爭少量職位,意味司機薪酬收入大幅下滑,就業不足加劇。

此外,筆者在2016年指出很多人就算不是一窮二白,卻對未能分享國家的繁榮感到沮喪。愈來愈多人覺得時不我與,反對造就這種時勢的人。儘管美國貧民的生活質素仍遠勝眾多外國平民,在部分國家,貧民面對逆境依然樂天知命。為何美國貧民如此憤怒呢?

筍工不斷流失

筆者認為憤怒源於他們以為永遠毋須面臨財政困境,會一直順順利利,可是突然出現變化,面臨失去工作、健康轉危、藥物上癮、投資失利等危機,淪落到社會下層。儘管可能是自作孽,但他們討厭現狀,認為不應被打入社會下層。

另外,經濟狀況確實在變,就算身壯體健者找到工作,薪酬亦不及往昔,未必足以養妻活兒。「蓋洛普好工指數」(Gallup Good Jobs Index)對好工的定義是每周工作30小時的固定工資職位,指數顯示在2017年僅47%美國人覓得好工。

美國私營機構職位質素指數(US Private Sector Job Quality Index)則屬於新指標,追蹤低薪、兼職服務業及較高工資職位的薪酬趨勢,迄今分析結果絕不令人鼓舞。以「生產及非管理職位」(基本屬於中產階級)為例,經通脹調整後,在1990年至2018年間【圖】,低工資/低工時跟高工資/高工時職位的薪資差距擴大近4倍。更糟糕的是,筍工數目不斷流失。在1990年近半(47%)職位列入「高薪」類別,到2018年減至僅37%。

 

薪資差距加劇,源於工時差距擴大,而非時薪差距擴闊。高薪職位領取固定薪酬,但低薪服務業職位卻按僱主需要聘用,員工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受僱於所謂「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年輕人數目飆升,他們身兼多項臨時工,而這類臨時工通常薪酬極低。

另一方面,眾多打工仔過着小康生活,卻抱怨總是忙於工作,缺乏休閒時間。這並非個別例子,老闆確保員工不會浪費一分一秒。於是出現兩種不快樂的打工族,一方爭取更多工作以幫補收入,另一方希望削減工時但薪酬不變。

兩黨分歧加劇

當局必須作出政治決定,才能解決美國的難題,可是共和及民主兩黨幾瀕決裂。筆者成長的年代,縱使兩黨爭拗不斷,仍會坐下來商討,得出折衷的解決方案。然而,財經網站Epsilon Theory創辦人亨特(Ben Hunt)去年分享美國智庫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的圖表,反映共和黨及民主黨的分歧不斷擴大。

圖表顯示踏入二十一世紀,共和黨及民主黨的意識形態分歧中位數已經出現巨大的鴻溝。在2004年,兩黨只被「小坑」隔開,現在「小坑」擴大成「火山口」。共和黨愈趨保守,民主黨日走自由派路線,中間派不斷萎縮。

由於兩黨各走極端,難以作出讓步,導致政治體制未能應對重要問題。結果本已焦慮不安的民眾感到完全被離棄,認為必須靠邊站才能生存下去。

共和及民主兩黨的政客也熱中利用這種分歧,深知勝出大選之道並非說服選民認同其政綱,而是煽動選民情緒,推高其支持者的投票率。這種短視的做法無疑有助政客贏得下一屆選舉,但長遠破壞誠信,把國民劃分為兩大陣營。最糟糕的是,國家最嚴峻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

美國如何走出困局?筆者無從稽考。在1930年代,美國依靠二次大戰來團結人民。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與歷史學家史威廉(William Strauss)合著的《第四彎》(The Fourth Turning)指出每隔80年出現一個世代周期,每個周期合共四彎,目前處身於最動盪的第四彎,通常戰火四起,催化事件浪接浪,西方國家多個世紀以來已飽嘗這種慘況。加上科技、政治及經濟上挑戰重重,預計未來10年將經歷最富挑戰性的世代。

最富挑戰世代

不過,既然上一代能捱過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筆者相信大家將會熬過去,無疑必須經歷艱難時刻,但一切苦難終會結束,迎接互相合作、化解問題的年代。可悲的是,很多美國人不想合作,視另一陣營為敵人,必須置對方於死地。

一名成癮問題專家曾指出,當人覺得原地踏步較求變更多痛苦,才會下定決心採取措施。筆者認為美國未至落得如斯田地,但必須作出改變,否認將面對經濟恐慌。然而,或者美國陷入經濟恐慌,才能迫使國民攜手合作。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