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14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也談動力策略

10月13日,周五。呂梓毅兄周四在「沿圖論勢」中跟大家分享了年初至今最強兩個選股策略,巧合得很,老畢近日也在思考以不同因素,比如動力(momentum)、價值(value)作為選股基礎的問題。呂兄清楚介紹了兩個強勢股策略的選股準則和相對表現,對老畢立足於美股的討論大有裨益,港美對照更添立體感。

美股升到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都𢱑晒頭,歸因稅改有點牽強,反映盈利增長又講唔通,睇埋地緣政局、貨幣政策,大市就更加強得無厘頭了。老畢會說,什麼原因不重要,關鍵是股價愈升愈多人買,所謂動力就係咁簡單。不過,以動力為原則制訂選股策略卻有不少地方值得探討。

有人寧買當頭起,自然就有人唔平唔落疊, factor investing因而多花款到衍生出無數聰明啤打(smart beta)基金。然而,你問老畢,我會覺得着眼估值(valuation)的策略成敗一件事,論選股準則和結果,較動力型策略有根據得多。

反思選股基礎

不論以市盈率(P⁄E)、市賬率(P⁄B)還是EV/EBITDA為基礎,平就係平,按照以上三個指標篩選出市場上估值最吸引的20%至25%股份,分別建立三個不同的投資組合,說不定包含的都是同一堆股份。以此法揀股,要慎重考慮的並非策略背後的邏輯,而是投資者會否墮進價值陷阱。

動力型投資就不一樣,皆因作為選股基礎的因素(factor)飄忽無準。比方說,動力指的是絕對還是相對、如何衡量、以哪個時間框架為準(6個月?一年?)、權重怎樣分配、投資組合持有多久換一次血、成分股數目多少……換句話說,「動力」對不同的人可以代表不同的東西,以momentum為準建立的投資組合,回報可以相差很遠。

看過呂兄對今年表現最佳兩個本港強勢股策略選股準則的說明,老畢更加確定自己對momentum investing的質疑並非偏見。再看美股,市場上有兩隻投資者可輕易買到的動力型ETF,一隻是SPDR S&P 1500 Momentum Tilt ETF(代號MMTM),另一隻為iShares Edge MSCI USA Momentum Factor ETF(代號MTUM),後者年初以來表現明顯勝於前者【圖】。

強勢策略指引

老畢看過兩隻ETF的選股準則簡介,未睇到一半已「消化不良」,遠不如呂兄對恒生綜指強勢股策略及德里豪斯強勢股策略的指引清楚易明。我真正在意的並非不同動力型組合的短暫回報,而是作為一種rules-based策略,投資者應着眼操盤人是否依足法則投資,盡可能把人為因素減至最低,但根據老畢的經驗,現實跟理想完全是兩碼子事。

股民只看短線

以前述兩隻美國動力型ETF為例,年初以來大幅跑輸的MMTM,選股準則說不定遠優於跑贏的MTUM(是否如此我不知),惟同屬動力型策略, MTUM管理資產8倍於MMTM(40億美元vs 5億美元),由此可見,選股準則優劣、能否持之以恒,對投資組合的長遠表現也許具有決定性,但股民重視的歸根結柢只有短期表現!假如某個強勢股組合或動力型基金下跌15%,閣下認為有多少人會因操盤者機械式執行選股策略而不離不棄?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