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15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十大訴求 缺一不可

特首林鄭月娥十招紓民困,滿懷好意,但搞笑的是,該十招大多數缺乏時間表,部分措施落實成疑,猶如「齋噏治港」。這也令人聯想到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的「十大基建」,惟十大基建後來全都「找數」,亦能給予社會長遠願景。反觀今次林鄭十招,恐怕「口水難救近火」,甚或變成「火水救火」。有商界人士笑言,特首未能在政治上回應「五大訴求」,就拋出包括大增法定假期的「十大訴求」,期望借此轉移民憤,堪稱為高招。

僅三項有初步時間表

該十招當中,初步有時間表的只得三項:一、向失業人士提供最多3個月現金津貼(最快今年10月發放);二、向就業不足人士提供最多3個月現金津貼(同上);三、向輪候公屋超過3年人士提供現金津貼(料2021年下半年試行)。其餘基本上純屬「建議」或概念,尚待進一步研究,並須跟相關持份者及執行單位商量配合;相比起已有具體執行計劃的政策,不如說是政府自己拋出的「訴求」。

實際上,就算是已有時間表的三招,也難予人太大信心。皆因政府早於2018年4月宣布向合資格市民派發4000元現金,當時大眾十分高興,可是後來執行上一鑊粥,直至今日,時隔接近兩年,很多人仍未收到錢。這4000銀還未派完,當局又宣稱要派現金津貼,恍似「期票冚期票」;市民若真的旨意這些現金紓困,隨時有如《莊子》的「涸轍之鮒」。

當然,正所謂「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時候願景也可帶動實際效果。就像2007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時任特首曾蔭權在同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基建計劃」,這十張期票的兌現期比林鄭今次十招更長遠,惟後來基本上逐一「找數」落實。

最重要的是,當時市民不論政治光譜,都對政府的行政效率有相當信心,知道這些期票不會「走數」得太過離譜,所以能夠產生提振人心效果。

可是經過「振英五年」之後,政府吏治從根部開始質變,講「紅」不講「專」,以致劣幣驅逐良幣,充斥「唯上主義」,只求「政治正確」,行政效率和專業精神卻日漸低落。所以林鄭現在開出十張期票,在市民心中的present value難免要打一個很大折扣。

有人質疑,林鄭似乎沒汲取《逃犯條例》修訂及《禁蒙面法》的教訓,未有充分準備便倉卒拋出政策。不過從一另角度看,也可說她從該兩件大事悟道開竅,事關「送中法」未及通過立法會,《禁蒙面法》亦只執行了短短兩個月,已在社會掀起萬重浪。同樣道理,今次開出十張期票,就算很大程度流於lip service,亦期望可以有渣男甜言蜜語feel,「講咗等於做咗」。

增勞工假震撼商界

無論如何,雖云「口水難救近火」,至少別火上加油,最怕是「火水救火」,衰多幾錢重。細味十招當中,其中一招是把法定勞工假期由每年12日大增至17日,增幅達42%,對於打工仔無疑屬於喜訊(儘管不知道每年放多5日假跟經濟紓困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據了解,昨日很多僱主及商界人士深感震撼,因特首在開出這張期票之前未有跟商界溝通,連行政會議成員也表示特首只曾象徵式「通知」他們。

最大問題在於,法定假期在僱主角度是一筆額外勞工成本,正當經濟走下坡之際,很多商戶千方百計開源節流保命,現在再強制增加資方成本,必百上加斤,甚至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誠然,增假期、減工時屬全球發達經濟體大勢所趨,但根據國際經驗,通常是在經濟好景、至少平穩之時行此「德政」,才可獲理想效果;相反在經濟急劇惡化時,再強制大增法定假期,恐怕只會「攬炒」。

舉例說,香港對上「一次半」經濟衰退,即1998至2003年的「五年艱難時期」,以及2007至2008年的短暫危機,各行各業叫苦連天,惟當時尚未有最低工資、最高工資等法例,商戶擁有較多彈性調節空間,例如集體減薪節流,或者每日做多一粒鐘生意藉以開源,實行共渡時艱。可是如今在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緊箍咒下,若再增加法定假期,勢必令商界彈性愈來愈小,企業「計唔掂數」就會索性關門大吉,將令失業率急劇惡化,很多打工仔「長期放假」。

有商界人士坦言,今次好像被特首「擺上枱」以轉移民憤,誰都知道當前社會最大問題關乎政治,但特首未能在政治上回應「五大訴求」,於是祭出包括增加假期等「十大訴求」;商界對此若「阿支阿左」不願配合,幾百萬打工仔就可能把部分怒火轉投到老闆身上,相反特首變成劫富濟貧的羅賓漢,跟普羅大眾「兄弟爬山,齊上齊落」,有機會贏取民望分數。

對商界來說,不論捐錢或捐地,均屬一次性計算,且可「量力而為」;惟若強制增加假期,則上至大集團下至中小企無可避免,並將構成長期影響,這條數難計得多。若不配合,既可能招惹民憤,又恐被北京批評不支持特首,實在很難招架,且看商界老闆們如何接招。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