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13日

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電磁輻射成隱患 無線充電雙面刃

蘋果公司早前發布10周年版旗艦手機iPhone X,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聲言該款手機將影響業界未來10年發展,無線充電便是其中一項嶄新功能。事實上,香港亦有科企從事有關技術,《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Neosen Energy聯合創辦人黃鎮濤(Kelvin),暢談無線充電的歷史,還有未來的發展及商機。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黃鎮濤 Neosen Energy聯合創辦人

 

尹:蘋果採用的Qi無線充電制式,你可以講解一下嗎?

黃:早在2012年,全球出現3種無線充電制式,Qi就是其中一種,亦是多數智能裝置如手機、平板電腦採納的方案,普遍支援歐洲地區。

據我所知,另一種制式是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電力事業聯盟)。自2014年起,美國有40多間Starbucks咖啡店,率先支援PMA技術。該公司更聯同一間企業推出配件,讓顧客連接手機,即可享用無線充電服務。PMA走的大方向與Qi不同,它主攻服務提供者,即充電器而非手機端,大多裝置在機場、商場及咖啡店等。

2013年之後也有一個新制式出現,名為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無線電力聯盟),跟前兩款的最大差別是其充電距離較遠,而且可以多角度接收電源。

尹:那你認為蘋果公司為什麼會選擇Qi制式?

黃:去年,PMA與A4WP合併組成新聯盟Airfuel,它把兩個標準二合為一。這一兩年間,Qi在發展電力功率上比PMA相對優勝, Qi亦是現時唯一在全球都合資格的解決方案, 其充電功率可達15W,蘋果可能因此而選擇Qi。

三星搶快充先機

尹:三星(Samsung)及其他品牌的Android手機早幾年已支援無線充電功能,蘋果到現在才推出,你覺得有什麼原因?

黃:現時最多人擁有的智能設備就是手機,我認為從中加入無線充電功能,是全球知名手機生產商的考慮要點。三星早在Galaxy S4年代已引入無線充電,當年亦是採用Qi,其後在Galaxy S6年代,它在手機內置一款全球唯一的模組,能同時兼容PMA及Qi無線充電功能。

無線充電制式已誕生多年,近期手機新增不少功能,對電力需求亦相對提高。三星在Qualcomm(高通)推出了一項快充標準,該公司亦是首間支援快速充電的手機商。有小道消息傳出,iPhone未來都有快速充電,但據聞支援約8W功率。以快充30分鐘計算,在相同時間下,三星手機可充六成電力,蘋果手機只有五成。

尹:半小時已可充一半電力,感覺不算太耐,但為何大家總覺得無線充電比插線慢?

黃:可能大家在坊間接觸到的無線充電都已是一兩年前的產品,當時技術發展仍未成熟。無線充電與有線充電表現上始終有落差,惟現有技術改進不少,其中15W的方案,效率已達八成或以上,不是相差太遠,始終攜充電線外出不方便,開始有人改用無線充電。

兼容制式更環保

尹:經常帶着充電線及尿袋(外置充電器)出門,確實麻煩。你們作為一間研發無線充電產品的初創,又有何商機呢?

黃:我們主力研發硬件部分,亦是兩大無線充電標準的會員。我們跟隨Airfuel與Qi的標準,以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消費者方面,會以「世界大同」為原則,一個充電器即可支援多個裝置,不用再擔心是Android抑或蘋果手機,而要自備不同充電線外出。

況且,充電線的損耗相當大,去年有統計指出,全球每年大概消耗逾22億條充電線,數字相當嚇人,若改用無線充電就可解決此問題。

尹:那麼你的客戶一般在什麼地方應用無線充電?

黃:主要有兩大類型,一種是消費電子產品,例如車充、座枱充電器等,他們亦會出產自家品牌的充電器;另一種就是家具中的充電器。香港方面,大多數應用在家具及裝修上,如餐廳及酒店。

尹:現時的無線充電方法,一般是把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放在充電板上使用,你覺得未來會如何發展?

黃:未來大趨勢就如Airfuel般,支援遠距離及多部裝置充電,而且不限傳輸角度,可簡稱為Resonant(諧振)技術。當技術發展成熟,要做一個支援多裝置、多角度的充電站並不難, 但這存在矛盾,如用戶感到便利時,可能會擔心輻射、安全隱患等問題。

磁場愈強愈傷身

尹:現時的無線充電技術對健康有否負面影響?

黃:若你在家中天花板安裝無線充電器,而該充電器足以支援所有裝置,可以想像其磁場及功率有多大,這都會成為開發者的顧慮。即使技術研發成功,消費者又會否接納?

我們曾做過EMC(電磁兼容性)研究,發現若沒適當阻隔,人類的身體或可能受影響。但以手機、平板電腦而言,相應的功率不算高,預計情況不太嚴重。不過,若涉及60、70W等筆記簿電腦,磁場就會倍數增長。充電距離愈遠,磁場就愈強,功率輸出亦然。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