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8日

占飛 忽然文化

娃娃恐懼症

一個芭比娃娃對着孩子說:「我們將會成為好朋友……」以上卻不是恐怖片情節,而是芭比娃娃製作商正投產的「Hello Barbie」。它不是上世紀那種只懂講Hello、How are you的錄音娃娃,而是連接人工智能(A.I.)的機械人。

《紐約時報》9月中報道,Hello Barbie預計在11月正式推出市面,小朋友可以和「她」成為「朋友」,但嚴格來說,他們只是跟這娃娃背後的開發人員談天而已。靠項鏈上的隱藏米高風收音,用家要連結WiFi,才能對話。

模棱兩可

研發人員設計至少8000條對答,當中不少問題模棱兩可、借詞卸責,相當具備政客風範。如問:「你相信上帝嗎?」Barbie或會答:「信仰是十分個人的事。」如向她吐苦水:「我在學校被欺負了。」Barbie或會答:「你應該找大人談這回事。」

會說話的娃娃不是新事物,最早在十九世紀時,有人利用風箱(bellows)去模仿人類發聲,能夠說出「爸爸」這類最簡單的詞。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時,除了想過它的速記功能,還在記事簿寫過另一項作用是「令娃娃說唱哭」(to make dolls speak sing cry)。

這百年來,市面出現過不少會說話的娃娃,如Barbie母公司Mattel也推出過Chatty Cathy,能說11句對白,像「I love you」;而Barbie本身,亦在1968年試過「說話」,但Barbie當年只能說8句對白。

芭比娃娃在1959年於紐約玩具博覽會首次現身,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全球最暢銷的玩具之一。她美貌、大胸、細腰、長腿,在七十年代的另一次博覽中,被示威者控訴,指芭比好比鼓勵女孩子要「視自己為假人、性偶、主婦」(to see themselves solely as mannequins, sex objects or housekeepers)。

在1997年,Mattel為盡社會責任,推出一款殘障娃娃Becky,她是芭比的朋友,公司負責人說,有了Becky後,芭比更接近真實世界。

絕大部分的小女孩都希望擁有芭比娃娃,她們視「她」為模範人物,可是寫過不少娃娃故事的英國小說家Rumer Godden,在The Dolls' House(1947)中說,「做娃娃很危險,她們不能選擇,只有被選擇的份兒……孩子常常胡亂做事,令她們受傷……」

這令人想起明珠台曾播放的經典靈異電視劇集,好像譯作《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其中一集The After Hours,只看過一次,印象卻十分深刻。故事說,百貨店正關門,有個妙齡女子卻衝到玻璃門前,懇求店員讓她入內購物。後來,那些木無表情的店員卻不讓她離開,她驚恐、掙扎、逃走,可手腳慢慢變硬,原來她跟他們一樣,只是入夜後到處活動的時裝假人。不久前,她出走到人類世界,不亦樂乎,忘記原來身份……

情緒不安

有些成年人覺得玩偶好不恐怖,尤其會說話的玩偶就更加恐怖了,多少是跟娃娃恐懼症(Pediophobia)有關。占飛有個朋友,對娃娃又愛又怕,在家中收藏數以千計的娃娃,安置於玻璃架上,想觀賞卻又恐慌,惟有令它們通通面向牆壁,以免晚上到廁所時被數千對不轉動的眼睛凝視。娃娃恐懼症泛指一切時裝假人、玩偶等擬人物體,它們令人聯想到屍體死不瞑目的樣子。

小孩本來不怕玩偶,還沒弄懂生存是什麼,豈會怕死乎?邁亞美大學心理學教授Doris Bergen認為,就洋娃娃而言,孩子難以分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但電影工作者要製造矛盾,利用象徵可愛、快樂、喜慶形象的東西,去訴諸鬼魅、血腥、暴力。即如Chucky系列,玩偶被連環殺手的亡魂附體,四處殺人;電影Annabelle,被丟棄的娃娃,懂得找路回家,觀眾從此不敢丟掉兒時玩伴;最近有個奶粉廣告,一班孩子(透明膠貼)「坐在」巴士車廂,向路人揮手,明明可愛非常,有網民卻聲言十分驚嚇,指廣告令人情緒不安!

撰文: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