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吳少華女士來到將軍澳這個新社區從事教育工作,從校舍內部的設計,以至裝修物料的選擇,均親力親為,用心建立嗇色園可正幼稚園。「在當年這個社區,我們差不多是第一間開辦的幼稚園。」
「兒童為本,因材施教,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們的辦學宗旨。」吳校長直說,在教學上,學校以主題教學為主,以設計活動、校外體驗等不同形式配合,讓學生在最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另外,該校特別着重閱讀習慣,除大力推動學生借書閱讀,更參觀各大圖書館,感受閱讀氛圍……
嗇色園可正幼稚園在教學方法上以多元化的形式推行,「其中我們以主題教學為主,亦融合了設計活動、全語文教學、繪本教學等不同方式。」吳校長以全語文教學為例子解說:「學校範圍內,我們會為小朋友標記出物件的名字,如白板上會貼有『白板』字樣的標記,又例如會貼上『風扇』、『窗戶』等,讓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認字。」不同年級的孩子自然有不同程度的學習能力,故此學校亦會有各種圖畫,讓認字能力較弱的低年級同學,從他們感興趣的途徑——圖畫中學習新事物。
主動學習已經成為普遍學校致力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如何從生活中、書本裏、網絡上搜尋資料,更是與之相連的必要技巧。「我們的教學內容中有不少設計活動,過程中需要由小朋友自己去搜集資料。除了讓同學親自動手在家中或其他地方搜集資料,老師亦會視乎程度的深淺,在學校和他們一起準備。」吳校長強調,在這個階段,小朋友尤其需要多點動手去做的機會。
學校以主題教學為重心,而各個主題會進行兩至三個星期,每日更會進行相關的分題,加深同學的學習內容。「我們現在教同學『飲食習慣』這個主題,便會安排有一天教授偏食的壞影響,另一天則教哪些是有營養的食物。在不同日子集中講特定的內容。」吳校長補充,講解會以不同形式進行,有時是老師講故事,有時上演布偶劇場,甚至會播相關的影片,然後讓同學就着影片內容提出問題,並且帶起討論。至於針對幼兒班,老師則會較多以實物作為媒介,讓學生在感官探索的學習機會更充足。
內外兼施倡閱讀
每一年,學校都會設定不同主題,如中國文化、環保、健康教育等,為小朋友編排多樣化的活動,同時將有關內容滲透至各級課程,豐富同學的學習經驗。吳校長指,學校的日程編排會動靜交替,讓學生有機會以全班、小組或個人模式學習。老師則在分組時段以小組形式進行延展主題的活動,鼓勵同學提出疑問、發表意見和分享生活的經驗,從中讓師生之間有良好的學習互動。
學校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謂「內外兼施」,既在校內添置各種不同程度的圖書,更帶同學到訪社區圖書館,以及較遠的中央圖書館。加深閱讀氛圍之餘,亦拓闊學生的眼界。「我們推行閱讀計劃已經有18年了。」吳校長憶述,當年更舉辦了一個日營,特別為家長和學生講解關於學校推行的閱讀計劃。發展至今,計劃已經歷不少調整,但重視閱讀的理念始終如一。
「以幼兒班為例,因年紀較小,我們會在下學期才開始讓同學借書回家,每兩個星期一次,讓爸媽為他們講故事。」校長指,同學也可自己看書,「因低年級的書以圖畫為主,可吸引他們的興趣,他們也能自己看。」當同學升上低班後,學校便會增加次數,讓同學每星期均可借書。老師更會按每次的教學主題,為學生準備相關圖書,加強學習的印象。
課堂以外,每年學校均會帶低班學生到區內的圖書館參觀,學習借書、還書。「到高班時,我們便會帶他們到港島的中央圖書館,讓他們得到不同層次的感受。」同學參觀圖書館回校後,老師便會讓同學一起分析、討論,帶領他們比較社區圖書館和中央圖書館之間的分別。
積極走出校園
「我們課程其中一個特色就是經常走出課室!之前老師數了一數,發現一個學年內,我們帶高班學生外出了30次。」吳校長笑言這個紀錄應該在區內難以找到可以超越他們的了。即使是年紀小的幼兒班,一年也有兩至三次的校外學習體驗,「老師會帶他們到學校附近觀察一下周邊的交通情況,又或是天氣等。然後到低班時,會有多一些體驗式的活動,例如帶他們去搭交通工具。」
對於帶學生坐交通工作,吳校長說:「就像坐地鐵,雖然他們平日也有乘坐,但很多時沒有買票或增值八達通的經驗,因為多由父母代勞。我們則讓同學自己去學、去試。」低班同學有機會體驗生活中較常接觸到的交通工具,而高班同學則安排乘坐較少見的渡輪、纜車等。「每一屆的小朋友去完回來都很開心,因為有時父母不一定有時間帶他們去坐渡輪,對於同學來說是很新鮮有趣的經歷。」
嗇色園可正幼稚園
學校類型:非牟利、創立年份:1998
校長:吳少華女士、學生性別:男女
班制:半日班、全日班、教師人數:14
撰文: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