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6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回購稅適得其反 神助攻美股好友

8月15日,周一。美國總統拜登病癒後時來運轉,兩項標誌性立法先後闖過參眾兩院,人逢喜事精神爽,難怪仍帶幾聲咳嗽的他,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美中科技戰「硝煙」四起,市場焦點盡在《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看相關新聞、分析和延伸閱讀,很易被〈從研發六騎士到梁孟松之恨〉一類標題及背景故事深深吸引,推敲如何在兵凶戰危中下注半導體板塊之餘,還有種追看曲折離奇連續劇之感。

相比之下,《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有點「掛羊頭賣狗肉」,名義上高舉抗通脹旗幟,實際卻關乎重塑社會民生,涉及氣候變化、醫保、藥價、稅改多個環節。晶片法乃美中博弈下的產物,降通脹法則是拜登「重建更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方案的縮水版,規模雖無法相提並論,畢竟勾劃出一幅完整的治國藍圖,在這位政壇元老心裏,名留青史也得靠它。

兩途徑回饋股東

對港人來說,美國《降低通脹法案》事不關己,略知梗概足矣,沒必要斟酌細節。然而,就像香港的《財政預算案》,此法通過前後,論者忙於從不同條款中尋找贏家和輸家,發掘值得押注的產業,不同板塊、股份多少會有一些反應,但在老畢看來,那並非重點。

從投資角度出發,參議院民主黨領導層提出向回購股票的企業徵收1%工商稅(Excise Tax),以此彌補維持金融業高收入人士實際稅率不變所帶來的損失;此一關鍵轉折,成功擺平了黨內分歧,為法案最終通過鋪平道路。香港不少投資者轉戰華爾街,回購稅對美股的影響值得關注。

民主黨人引入股票回購稅,一個主要理據是迫使企業把剩餘現金用於投資自身業務及僱員,而不是回饋股東。在爭取黨內支持時,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魏登(Ron Wyden)大打工人牌,狠批企業利用前總統特朗普2017年減稅產生的巨額現金進行大規模回購,厚待富有投資者和高管,就係唔益打工仔,亦未作出對經濟有利的投資,因此有必要收緊對股票回購的稅務「優惠」,從而鼓勵巨企做該做的事。

非黑即白太簡單

一般而言,管理層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把現金發還股東,一為股息,二為回購。前者「現兜兜」,後者在操作上比較迂迴,企業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後予以註銷,藉流通股數減少提高股東的每股權益,與公司增發股票攤薄股東權益屬相反概念。然而,不論派發股息抑或回購股份,管理層選擇發還現金,往往因為沒有更佳途徑動用剩餘資金,與其投資潛在回報不確定的項目,直接回饋股東是更負責任的做法。

這就解釋了何以發展成熟的企業較傾向派息和回購,而處於增長階段的公司則多把盈利用作再投資。視乎企業處於發展中的哪個階段、投資機會及回報前景,發還現金與開拓業務不一定存在簡單的「消長關係」,絕不是政客形容般非黑即白。

說到「投資工人」,倡議回購稅的議員大概沒有認真想過,即使此稅能迫使管理層減少回購多作投資,工人到底得益還是受害?老畢昨天以美國人身兼數職者比比皆是,質疑就業報告中兩項獨立調查反映的情況並不一致,跟多職多計與多職單計是否有關。常理而論,打兩三份工斷估唔係精力過剩無處發洩,而是入不敷支需要幫補,與薪金追不上通脹脫不了關係。

可是,從經營者立場出發,今時今日人工、物料、食材、租金樣樣貴,企業為控制不斷上漲的成本,一旦聽從政客之議進行勞動力相關投資,不難想像必從削減開支、促進生產力、改善邊際利潤數大方向下手,這一切皆指向自動化(automation)。減省人力若成為管理層放棄回購選擇投資的誘因,以工人權益為名推動回購稅,豈非適得其反?

政客好心做壞事,例子俯拾皆是,要老畢評估回購稅的影響,細想下還真有個「位」可以發揮。今年宏觀經濟危機四伏,美國IPO和二級市場股票發行活動俱呈現萎縮,民主黨針對股票回購開徵新稅,逼企業加碼投資多半事與願違,卻大有可能促使管理層基於稅務原因提前執行回購計劃,比如把原本撥歸2023年的回購額度,推前於今年餘下日子使用。2022年新增股票供應本就極少,企業回購這個重要需求來源提早釋放,供求失衡足以為美股帶來額外支持。

牛熊角力關鍵轉變

華爾街整體氣氛近期大為改觀,市寬(market breadth)改善尤其明顯。猶記得,紐交所與納斯特上市股份合計,今年每個星期都出現52周新低多於52周新高的景象,持續37星期從未間斷,直至上周才逆轉,新高今年以來首次壓倒新低,優勢雖不明顯,惟好友捱打捱了那麼久,角力形勢終於出現關鍵性轉變。

從大盤着眼,標普500指數若能收復200天牛熊線,相信6月16日就是「真底」的投資者勢必愈來愈多,好友若得企業提前回購「神助攻」,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國會山莊那班藍營政客。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