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24日

廖群 華夏視野

內地製造業外遷堪憂但不可怕

近年內地部分製造業向海外遷移的現象受到廣泛關注,過去一年的中美貿易戰增添市場的憂慮。若製造業大規模外遷,內地「世界工廠」的地位不保,甚至陷入目前很多國家「製造業或經濟空心化」的境地,令經濟增長失去動力,製造業與經濟大國地位也將喪失,不可謂不堪憂也。

但堪憂歸堪憂,卻沒有必要想得那麼可怕。第一,製造業外遷的速度與範圍並非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快及大;第二,中低端製造業外遷後有高端業務崛起;第三,製造業增長放緩後有服務業加速發展。

應該認識到產業遷移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與經濟升級的引擎。近代世界經濟史上已經發生過5次大規模的全球性產業大遷移,第一次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當時英國以蒸汽機與紡紗機帶動的工業革命傳入歐洲國家;第二次發生於20世紀30至40年代,美國電力、鋼鐵、化工、鐵路、航空工業興起,世界製造業中心從歐洲遷移至美國;第三次見於20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產業結構升級,把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遷移至德國和日本等;第四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德國與日本等把輕紡、機電價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遷到成本較低的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第五次從20世紀80年代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亞洲「四小龍」及日、歐、美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外遷至中國內地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目前正在發生的中國內地部分製造業向東南亞、南亞及非洲國家遷移,可視為近代世界經濟史上第六次產業遷移。

屬經濟發展必然現象

以上的全球產業遷移簡史表明,內地部分製造業向海外遷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另一方面也意味外遷並不預示內地將失去製造業與經濟大國地位。君不見,前5次產業遷移的先導國把傳統產業遷移了出去,但本身的發展並未停止,而是代之以新興產業,即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興起。美國在60多年前第三次產業遷移後,目前仍是世界經濟老大,其他如英國、德國與日本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產業遷移後,現在的經濟,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仍排名在全球5名之內。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國土面積第三,文化持續時間最長,並於過去40年創造了人類歷史最大經濟增長奇蹟的國家。當然,內地製造業的外遷正在進行中,這只是估計的結果。但上面提到的三大趨勢使得我們有信心這一預測將成為現實。

首先,製造業外遷的速度與範圍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快與大。內地製造業的外遷起始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2年以來外遷速度加快,去年中的貿易戰期間,外遷又進一步加速。但過去10年來,實際的外遷速度有多快,範圍有多大呢?就速度而言,2008年至2018年間,在全球貿易年均增長2.4%的情況下,內地出口年均增幅6.3%,就是說,內地出口不但保持了增長,而且速度快過全球貿易增長3.9個百分點。

內地出口佔全球出口的比重,從2008年的8.9%升至2018年的12.9%,就是說,比重非但沒降,反而提高了4個百分點。清楚地說明外遷的速度並沒有外界所言那麼快。究其原因,一是這些東南亞及南亞國家與內地相比,畢竟是經濟體量小,製造能力弱,能吸收的產業外遷量具一定限度,二是內地完備與強大產業鏈的存在,令真正外遷的只是產業鏈較短的中低端產業,如服裝、鞋帽及家具等,一些電子訊息產品的遷移只限於代工貿易,所以外遷的產業範圍有限。今後,雖然貿易戰勢必加快外遷進程,但這兩大因素必將繼續制約外遷的速度。特別後者,在內地已意識到威脅,進一步加強產業鏈建設的形勢。

新興產業崛起可抵消

其次,內地新興製造業迅速崛起,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中低端產業遷出對整個製造業及經濟的影響,從而保持內地製造業及經濟大國的地位。8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新一代訊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與數字創意產業,正在內地蓬勃發展。這些產業無論是效率、效益還是乘數效應,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製造業和經濟大國地位的支撐都是服裝、家具等中低端傳統產業所不能比擬的。

高端的新興產業發展加快,低端產業即使外遷也不足懼,整個內地製造業與經濟仍可快速增長,且增長質量更高,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更強。很多人問,為何內地製造業從經濟發達的珠三角與長三角外遷到海外,而不是內遷去勞動力成本也較低的中西部呢?原因有二,一是中西部的勞動力成本雖比東部低,但比東南亞、南亞及非洲國家高出一倍以上,中西部與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相比無成本優勢;二是中西部地區也在向新興產業進軍,發展目標是新興產業,而不是中低端傳統產業,所以青睞東部內遷過來的新興行業,對中低端產業的內遷雖也歡迎,但並不指望與爭取。

內地服務業的發展正不斷加速,過去10年年均名義增長13.1%,超過工業增長4.3個百分點。但其GDP佔比僅剛過50%,與發達國家70%至80%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說明今後必將繼續高速增長。生活性服務業繼續完善,生產性服務業將強勢崛起。很大程度上抵消製造業增長放緩的影響,同時繼續提升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促使內地成為製造業與服務業雙強的現代化經濟強國。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