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8日

鄺健銘 信觀點

APEC形象中性 具試驗場功能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近年寫了不少文章,指出世界的重心逐漸轉移至亞洲,我們正活在亞洲世紀(Asian Century)之中。

但今日亞洲內部張力與日俱增。中方屢屢說美國重返亞洲、圍堵中國,而美國的確在亞洲動作不斷,進行不少外交游說,又提供新的軍事援助,例如10月美國就局部解除對越南自1975年開始的武器禁運,同意向越南出售具殺傷力海上武器。另一邊廂,南海爭議、中國在東南亞的高鐵計劃、在泰國的克拉地峽運河計劃,以及新海上絲綢之路構想,都令東南亞國家實在地感受到中國崛起後的壓力與影響。

有分析認為泰國軍政府上場、前泰國首相他信及其妹英祿訪問北京,與背後中美就中國高鐵延伸至泰國的地緣政治角力不無關係。

成員人口佔世界45%

言論極有影響力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今年6月就在《福布斯》撰文,指「太平洋的挑戰是中國的崛起」,要令地區保持穩定,就「必須使(中美)兩邊勢均力敵」。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與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出現,令這種區域張力變得形象化;日本在今年7月修改憲法、解禁自衞權,更令中日關係乃至亞洲區內穩定增添變數。

在這個背景下,在本月於北京舉行峰會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能夠扮演什麼角色,是一個值得留意的問題。

筆者曾在APEC的智庫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會議跟一位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經濟學者聊起,各國不斷增加的自由貿易協議,加上TPP與RCEP會否令APEC邊緣化?他的見解剛好相反,認為這會令APEC更有存在價值,因為APEC形象比較中性,立場不及其他協定與組織鮮明。在亞洲日漸壁壘分明的趨勢下,APEC可作為各國討論、加強經濟合作的緩衝區、成為各種提案試水溫的地方。

這與其成立背景有關。專注於區域貿易自由化的APEC,在日本、澳洲等十二個國家及地區的推動下,成立於1989年。現在組織會員國人口佔世界45%、GDP佔世界55%、貿易額佔46%。

嶺南大學政治系教授鍾劍平將APEC的發展過程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9至1993年,是美國主導的年代。當時美國寄望APEC會發展成為一個類似於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組織,且不但是一個推動區域自由貿易的平台,更是以美國為主以維持區域穩定及推動亞太區域民主化的組織。這個時候中國還不算市場經濟體,因此不能讓其加入APEC;但由於中國堅持擁有台灣與香港主權,中國不能加入的話,台灣與香港也會被拒於組織之外。到1991年,中國因六四鎮壓後經濟上需要依賴其他APEC成員國,所以不情願地同意與香港、台灣同時加入,成為組織新成員。

第2階段是1994至1995年,這時候APEC發展同時受中美影響。中國加入APEC後,因其經濟潛力,逐漸能夠影響組織的目標與方向,並使中國加強與東盟的聯繫。1994年發表APEC的茂物宣言(Bogor Declaration),定下了貿易自由化時間表,是組織的一個里程碑;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成員則成功爭取延遲其自由化期限。

第3階段從1996到2000年,是中國影響力持續上升的時候。1996年,中國成功將經濟與科技合作,列為與貿易投資自由化同樣重要的議題。翌年,由於成員經濟體無法就新成員加入準則達成共識,組織因而宣布10年內不招新成員,令98年加入的一些國家如越南趕上尾班車。

1997至1999年間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美國乘勢加快迫使亞洲地區經濟自由化。北京屢屢利用APEC,來抵禦貿易與資本市場自由化的外來壓力。美國也逐漸被其他成員說服,減少在自由化議題上作出逼迫;成員慢慢視組織為非正式與不具約束力的交流平台。

最後的階段是2001年至今。2002年峇里恐怖襲擊後,APEC也開始討論反恐與區域安全議題。

香港視野重北望輕區域

雖然組織被視為非正式交流平台,但每年都進行不少會議;除將舉行的領導人大型峰會外,APEC還會舉行三個非正式高官會議(Informal Senior Official Meetings, SOM)。

今年8月於北京舉行的第三次高官會議中,中國便積極推動亞太區自由貿易協議,會議亦將區域連結(基建、制度、人口)(Connectivity)列為重點項目,務求令各成員可更快更大規模地共用人力資源。這點對很多經濟體未來經濟發展而言非常重要,原因是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報告The Global Workforce Crisis︰ $10 Trillion at Risk,在2020至2030年間,會有愈來愈多經濟體出現勞動力短缺情況,中國會是受此問題困擾的國家之一。

APEC對香港發展也有着不少意義──它除了帶來商機外,組織帶動區域連結長遠而言對香港市場必然會有影響。

不過,香港商界似乎一般只關心北望,而少顧及世界。曾任《金融時報》記者、主理Hong Kong-APEC Trade Policy Group 的David Dodwell,便曾在《南華早報》的文章專欄,講述港商對APEC事務如何不感趣、只關心中國的一切,他擔心這對香港長遠競爭力不利。

香港智明研究所創辦人許楨曾在《海洋中國與香港未來重任》中說:「中國未來命繫海洋,香港作為陸海樞紐城市,必須為中國展現『海陸複合國家』的千百種可能。」不過,在刻下「香港僅命繫於中國」、靠北才是「王道」的政治正確主旋律下,又會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這城市定位對香港的重要性。

鄺健銘(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