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16日

呂紹煒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台灣抗疫佳績 爭入場券添彈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至今堪稱是「烽火連三月」,這把火燒毀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更讓許多國家掉入百年僅見的重度衰退;台灣從疫情初發時被外界看衰為「重創地區」,到現在卻成為「影響輕微」,經濟受到的衝擊最小,原因何在?

最直接又簡單的回答,原因應該兩個:第一是防疫成功、守住疫情,這是所有事情的前提與核心;第二是產業結構因素。至於要談為何防疫成功,除了政府的政策因素外,民情、社會習慣也是重要因素,當然,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運氣成分。

專業優先超前部署 全民配合

今年全球經濟確實運氣很差,好不容易盼來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貿易戰算是按下「暫停鍵」,以為可去除一個巨大的干擾因素,結果卻在1月就迎來堪稱百年僅見的「超級黑天鵝」──新冠肺炎;對各國經濟的打擊、重創的方式,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更是經濟學教科書上從未見過的模式。

當武漢開始封城,隨着疫情擴散導致中國陸續有四五十個城市封城時,歐美似乎不覺得火會燒到自家,頗有悠閒隔岸觀火之勢,倒是與大陸一海之隔、人員來往密切的台灣,被認為會是疫情重災區。但到3月疫情擴散到歐美,各國確診、死亡人數紛紛「後來居上」,現時美國確診破140萬宗、死亡逾8萬人,意西德法英等國確診數都在20萬宗上下、死亡破2萬宗(只有德國死亡維持7900多人的低點)。

台灣呢?確診人數440人,死亡7人。

這波疫情台灣能守住,重點應該是八個字──「專業優先、超前部署」;台灣的CDC(衞福部疾病管制署)在去年12月31日向大陸及WHO查證疫情獲得北京回應後,在大部分人正瘋跨年夜時,就啟動邊境檢疫;武漢封城前就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並開始管制進而禁止從武漢、大陸入境,又管制口罩出口並全面徵用,2月初即推出「口罩實名制」,之後由政府徵用全部口罩工廠統籌生產,拉高口罩生產量、學校延後開學時間等措施一一出台。

除了政策,民眾的配合與社會習慣也有助防疫。經歷17年前的SARS後,台灣民眾不排斥戴口罩,疫情一爆發,民眾幾乎自動自發全面戴上口罩。甚至在初期口罩供應不足,政府一度宣導「我OK,你先領」,要健康的民眾不必戴、不要領,把口罩留給需要的人,結果大部分民眾不予以理會,坐在捷運上,至少超過九成乘客戴着口罩。

台灣防疫成功,口罩應該扮演重要角色;相對於歐美民眾不習慣,甚至排斥戴口罩,認為「病人才戴口罩」,台灣人毫無心理障礙,甚至認為這是「自我保護」的必要手段。台大公衞學者認為,所有民眾都戴上口罩,形成某種程度的「群體免疫效果」。民眾重視戴口罩,也讓政府視供應口罩為重要政事,生產量與購買方式不斷改進。

疫情守住,對經濟而言,一切就變得「簡單」。歐美幾乎全國封城、鎖國、居家隔離令,導致經濟出現「休克」或是「窒息」性衰退;當全國超過一半到三分之二民眾不能出門,GDP中有八成停滯甚至消失時,經濟當然斷崖式崩跌。大部分對歐美國家經濟的預測是,最慘的第二季衰退20%至30%,全年衰退5%至10%。

毋須封城 生產如常經濟亮眼

台灣因疫情和緩,除了發生過酒店女公關確診而強制酒店、舞廳停業外,至今未作出任何封城行動,即使一度因連續假期風景區出現出遊人潮,嚇壞主管機關,也只提醒民眾注意,而不是強制關閉風景區。幾乎所有生產與經濟、消費行為都能如常進行。

經濟數據更是令人驚艷──3月工業生產指數上升10.41%,且創歷史新高,首季製造業指數增加9.36%,經濟增長率1.54%。相較之下,中國內地首季經濟已跌6.8%、美國收縮4.8%、歐羅區減少3.8%,歐美第二季預估衰退;四小龍中,南韓首季猶能維持1.3%增長,星、港則全面衰退。

情勢相當明顯,未能控制疫情而不得不封城的國家,等於有超過半壁江山的GDP被按下暫停鍵,經濟當然嚴重衰退;台韓防疫都算成功,工業生產幾乎不受影響,服務業的打擊相對也輕微,因此首季還有正增長;星、港雖然防疫不錯,但服務業比重高,更兼是重要貿易港,受的衝擊也較大。

當然,如果全球經濟繼續沉淪,終端需求消失,台韓還是難逃衰退。不過,這次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崩跌及少數避過衰退地方的因應作法,確實再次讓大家「長見識」了;而疫情後這個世界到底會如何改變:從全球化的改變、供應鏈的重組,甚至地緣關係與國際政治的變動,都值得觀察。最新的觀察點就是下周(18日)上場的世界衞生大會(WHA)。

台灣當然動員外交力量希望可參與WHA大會,而且已經有歐美多國表態支持,甚至有兩個成員國提案,將在大會辯論台灣參與議題;北京也必然全力防堵、反擊。雖然今年顯然已不可能與會,但台灣也希望未來能成功突破,屆時這場世衞角力到底東風壓西風,還是西風壓東風,仍須拭目以待,但抗疫佳績顯然為台灣爭取世衞入場券添加了彈藥。

呂紹煒  風傳媒副總主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