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9日

劉冠時 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從第三世界到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東盟成立50年間,各成員國從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新加坡),如今躍升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成績斐然,在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後,亦定下以數碼經濟為中軸的基調。不過,制度和文化上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國間的發展程度仍有明顯的差距;要把鴻溝拉近,則必須減少各國間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加強人員、貨品和服務流通性。

東盟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0年的376億美元大漲至2016年的2.55萬億美元,相當於英國的經濟規模。研究機構BMI估計,2018年東盟經濟增速將達4.9%,其中緬甸、越南和菲律賓增長最為顯著。研究機構麥肯錫(McKinsey)指出,2000年東盟14%人口收入低於每日1.25美元的世界貧窮線下,而2013年大降至僅3%。2015年,東盟的全球貿易額位居第四,為2.3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到2030年,東盟地區將有55%的人口處於中產階級,總計約4億人。

國民年輕 電子商務受落

傳統以來,東盟國家普遍坐擁豐富的天然資源,經濟支柱為製造業和出口,在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中,借助美國等大國所推崇的開放貿易和投資自由而獲益不少。然而,近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等大國政客高聲叫囂「本國優先」的口號,致力引導資金返回發達國家及廢除多項自由貿易條約;在保護主義抬頭下,出口國自然首當其衝。

在全球化出現退潮趨勢之際,東盟繼續推動內部貿易及跟對話夥伴多邊合作。東盟經濟共同體於2015年成立,銳意創造單一市場,並把數碼經濟列為長遠發展方向。東盟總人口6.34億,本身就是個有份量的市場,若加上其6個主要貿易夥伴(中、港、 日、韓和澳紐),其市場更覆蓋15億人。

而東盟的人口優勢為其發展新型經濟帶來充足土壤: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日前撰文表示,除了新加坡和泰國以外,其餘東盟國家的國民都相對年輕,目前40歲以下的人口高達七成,對電子商務、物聯網(IoT)和業務外包(BPO)等新型科技和買賣渠道的接受度高,可望大力推動消費和投資。

這些條件讓不少銳意發展東盟市場的企業得以抬頭。馬來西亞初創打車軟件Grab在東盟的市佔率足以跟全球業內龍頭優步(Uber)分庭抗禮;日本機器零部件商美蓓亞(Minebea)亦有把其在柬埔寨的工人送往技術較發達的泰國和大馬培訓。

若要深化區內合作,各國應進一步清晰分工:新加坡作為全球領先的科研基地,高端人才和設施的儲備充足,可稱為區內核心產業,如半導體、能源、電力和礦業等新型生產技術的測試點,進而推廣至其他市場和國家。而老撾和柬埔寨等傳統生產國家也不能安於低端製造水平,必須為廠家和工人裝備合適的技能,配合自動化技術和設施的應用,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

以聯合利華(Unilever)為例,其新加坡分公司主導一系列關於生產數據分析和高端生產工序數碼方案的研究項目,利用協作式機器人(Cobot)和人手的配合,試驗如何改良生產效率,有關技術應用於包裝和材料移動等。現在協作式機器人的試驗也在印尼、菲律賓和泰國進行。

但東盟要真正打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門,除了各國的教育水平要跟上外,必須最大限度地實現成立AEC的初衷,便利區內產品、服務、投資、資金及人員流動。首先,各國間在產品准入和登記方面的規管應同化,讓產品在其中一個市場登記後,可以在另一個市場銷售,不必再行登記,藉此減少物流成本、提高時效性,並且得以在更多市場發售,做到真正的貨物及服務流通,增加各國的商機。

東盟的人員流通便利性同樣為人詬病,妨礙企業招攬其他成員國的高端技工。現時,工程、護理和建築等8個行業,涵蓋於東盟互認協議(MRA)之下,為具備合適技能和經驗的人才提供其他東盟成員國的工作許可。然而,東盟為每個行業的認證機構所發出的標準不一,而且申請手續也十分繁複。

貿易壁壘 需要盡快消除

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簽署關於3國間全面貿易的協定)涵蓋63個行業,而且只須取得僱主發出的聘用合約,就能前往另外兩個國家工作。

減少非關稅壁壘是東盟經濟共同體的主要任務,但綜上所述,監管標準差異和勞動人口流動的問題拖低區內貿易往來;官方數據顯示,東盟內部貿易額佔整體總數約26%,遠低於歐盟的60%左右。

東盟成立了東盟資格認證框架(AS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鼓勵區內高校合作,研發如何能統一區內專業資格標準,希望能逐步改善人員流通問題。明年,東盟將由新加坡擔任輪值主席,外間期望其將推動區內經濟數碼化之餘,也能進一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否則即使有再多願景,也難以一一實現。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