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日

四大議題25年回顧與展望

香港自九七回歸以來,經歷25個寒暑,社會各方面都有甚大轉變,究竟是進步抑或倒退?關注醫療、保育、勞工及發展議題的4名社會人士,分享他們過去25年的回憶,以及對新一屆政府的展望。

 

罕見病治療政策仍落後

醫療

本港估計有約300名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全身均可能長出腫瘤,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主席阮佩玲【圖右】的女兒【圖左】是其中一位。回想24年前女兒剛確診,她笑言:「上網淨係得英文資訊,要逐個字去查字典」,現時罕見病資訊大幅增加,市民關注度也提升許多。不過,她認為本港罕見病政策仍甚為落後,例如罕見病未有官方定義、公院沒集中治療部門,慨嘆「有病人係『十(專)科狀元』,要去4、5間醫院覆診」,醫護人員亦難以對罕見病有更深入認識。她表示,啟德兒童醫院已試行跨專科特別門診,讓病人一站式覆診,期望新政府年內在兩間公院設立結節性硬化症特別門診。

 

 

進一步開放沙頭角禁區

發展

沙頭角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圖】談政府表現,直言「屆屆都有期望,屆屆都要失望」。他於回歸後不久便開始爭取開放禁區,至6月才批准旅行團進入碼頭區。對再進一步開放禁區,他只能審慎樂觀。曾玉安又指出,社會雖回復穩定,但欠缺凝聚力。他坦言與國家融合是大勢所趨,惟近年政制變遷「急咗啲囉,令人好難適應」,盼新政府能重新凝聚人心。

 

 

救生員專業化應獲正名

勞工

港九拯溺員工會副主席胡啟榮【圖】批評,回歸後救生員的拯溺技術標準已提升許多,但康文署仍只以「技工」頭銜聘請救生員,「只係沙灘泳池技工,同高級沙灘泳池技工嘅分別」,令他們不單社會地位不高,付出與收入也不成正比。面對前景不明朗,青黃不接問題嚴重,他促請政府未來為救生員「正名」,並建立明確晉升階梯,以吸引年輕人入行。

 

 

促設文物評級 資助研究

保育

近年港人愈來愈關注歷史建築物保育,但是民間團體「香港行跡」創辦人之一林曉欣【圖】指出,政府對保育政策和項目的透明度,反而變得愈來愈低,其取態亦側重商業發展。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市區重建局收購及重建灣仔利東街(俗稱「囍帖街」)之後,最終令該區變成一堆名牌商店和高尚住宅,面目全非,「同保育扯唔上關係,只係用呢個名目。有冇benefit(造福)到一般市民?歷史文化有咩得着?」林曉欣盼望,新政府未來會更加認真地處理保育項目,並且在建築物以外,增設針對其他文物的歷史評級制度,以及考慮資助民間團體進行歷史研究。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