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5日

回歸25周年

馬時亨倡先與國際通關保IFC地位
本港窗口角色瀕消失 人才外流損根基

香港回歸25載,金融服務業已成為主要經濟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GDP)高達23%。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指出,金融範疇是政府過去25年做得最好的一瓣,惟本港持續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恐怕會削弱得來不易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他坦言,若只能在與內地或國際通關之間二擇其一,現應選擇盡快跟國際市場重新通關,「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能輸掉……我們是國家對外的一個窗口,這窗口因為COVID而愈來愈縮細,好像正被人關上。」

港府實施嚴格的入境防疫政策,令不少國際金融機構把人手調離。馬時亨直言,香港已流失不少人才,動搖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銀行、保險、監管機構等金融相關機構,全部都不見了很多人,這批都是非常有經驗的人,據我理解,特別是過去一年,走了許多人。」

左右為難 形勢驟變

一直扮演着連通內地與海外窗口角色的香港,憑藉「背靠中國,面向世界」,贏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馬時亨表示,香港在過去兩年多因疫情而未能擔當好窗口的角色,「我們是一個窗口,卻做不到窗口應做的工作,因為閂了對外的聯繫。現時要視乎新特首如何推進,如果他行內地的『動態清零』,繼續把這個窗慢慢收細,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風險會愈來愈大……我不敢說會輸掉了IFC(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會有危險。」

馬時亨形容,現時既無法與內地通關,亦不能對外接軌,正處於「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左右為難)」的境地。

港府採用「動態清零」方針,以便優先與內地通關,惟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接受外電訪問時提到,香港有需要對全球重新開放,以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上周初接受本報訪問的馬時亨,比林鄭更早呼籲對外通關,更不諱言若現時要他作出選擇,就算明知在政治上或者不可行,也會先與外國重新接通。他說:「兩年前我的想法是先與內地通關,但現時改變了想法,因為看到形勢在變,逼住要選擇對外通關……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個(對外)窗口變得愈來愈細,我想請問香港的作用在哪兒?與一個內地的省市有何分別?」

馬時亨口中的「形勢在變」,是區內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正積極爭奪人才,對方努力發展之際,香港卻原地踏步。同時,地緣政治局勢波譎雲詭,也令本港更有迫切性對外通關。他解釋,中美關係惡化,美國或會趁機對香港金融市場興風作浪,雖然現時多間華爾街大行在港仍有不少利益,它們會為自身着想游說美國政府勿對港動手,「(本港防疫政策)令到人才流失,(美資銀行)會把在港的業務搬走一些,在港的利益減少,它們向美國政府游說的力度就會細了。」他又認為,內地具有龐大市場,縱使實行「動態清零」,經濟也能繼續靠內循環支撐,香港卻不具備這種條件。

設防疫要求 非完全「躺平」

問到香港若與外國通關,是否意味要改行與病毒共存?馬時亨強調,就算與外國通關,也絕不是跟中央的防疫政策唱反調。香港不應如歐美國家般完全「躺平」,通關後仍須繼續設立一定的防疫要求,但至少不用像現時般隔離多天和實行航班熔斷機制。

至於能否待疫情平息後才跟外國通關,他說:「要開返個窗不是沒有可能,但會辛苦好多,要做好多修補工作去重新宣傳香港的形象,但到時成不成功要取決於好多未知數。」

採訪、撰文︰吳永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