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14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辦公室最潮未必好

「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企業搬遷辦公室向來令人頭痛,最難是如何讓所有員工都滿意新的工作環境,從而發揮最高生產力,就算科技巨擘蘋果也不能幸免。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最後心血、耗用6年時間和50億美元興建、被譽為地球上最先進辦公樓的Apple Park,已於今年4月落成,逾1.2萬員工現正陸續遷入這個蘋果新總部;但由於布局實在太「潮」,仿效Facebook、 Uber等網企採取「打成一片」之全開放式設計,結果引起不少老員工不滿,並擔心導致研發資料洩密,更有人揚言「集體劈炮」抗議,喬布斯恐也始料不及。

形容Apple Park為喬布斯終極心血絕不誇張,他生前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正是於2011年6月7日宣布這項大計,而3個多月後他便離世。當時病入膏肓、 瘦骨嶙峋的喬布斯透露,Apple Park對他有重大意義,首先該地盤原址為惠普(HP)舊總部,亦即他12歲第一次打工、擔任暑期實習生的地方,也正是這次實習經歷引領他走進電腦行業,才有後來的Mac、iPhone等產品。其次,他形容Apple Park外觀像一艘降落中的宇宙飛船,此乃他的童年幻想,亦象徵着恍如來自外太空的超凡創意降臨地球。所以他當時強調,將舉集團之力設計和興建Apple Park,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辦公樓」。

可惜由於時間不足,喬布斯留給Apple Park的只有一些概念,之後便與世長辭,臨終前他把這項大計「託孤」予其最信任的設計師、蘋果CDO(首席設計官)、有份創作iPhone的Jonathan Ive全權負責具體執行。

Apple Park猶如京都庭園

今年4月建成的Apple Park,佔地70.8萬方米,相當於3.7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是世上最巨型的企業總部之一;項目耗資50億美元,亦讓它成為全球造價最昂貴的企業總部,比起紐約新世貿大樓(One WTC)的39億美元建設成本更高昂。除了「大」和「貴」,Apple Park最引人注目還在於像喬布斯所形容、猶如宇宙飛船的外觀,整個一體化建築物像一個巨大的圓形車輪,總共只有4層高,「車輪」中間卻是比建築物佔地更廣闊的露天中庭園林,設有水池、草地、跑步徑和運動場,並栽種大量花草樹木,概念源自喬布斯對日本京都庭園的嚮往, 只不過這是坐落美國西岸加州的超級巨型版本。

Apple Park當然採用了大量先進科技,同時充滿環保元素,樓頂滿布太陽能板,可發電17兆瓦特,再加上把氫氣和氧氣轉化為能源,大部分電力需求都可「自給自足」。巨型的中庭園林除了洋溢「禪意」,還有實際用途,能夠收集大量雨水,配合先進的循環用水和導管系統,完全足夠蘋果自用之餘,更可向該總部所在的庫比蒂諾市供水,將佔當地循環水量四分之一,有助該市對抗乾旱天氣。此外,整個建築物採取開放式和流線型設計,可大量引入戶外自然風力循環,每年有9個月不用開冷氣或暖氣。

建築物內部設計也堪稱「最潮」,除了大量使用智能科技,連升降機都像一部iPhone之外,亦向fb、Uber等網企看齊,全面採用開放式辦公空間,換言之絕大多數員工圍在猶如圖書館長枱的辦公桌排排坐工作,又可隨時帶着手提電腦走到飯堂或戶外草地換一換環境,惟只得資深副總裁或以上高層才有自己房間。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讓全體員工打成一片,既顯示「階級扁平」,亦方便不同團隊隨時機動化組合調動,以及互相合作和碰撞,更能迎合「怕悶」和「坐唔定」的年輕世代員工,因此近年在網企辦公室幾乎成為常態。

開放式辦公惹不滿

然而,比起新世代科網公司,創辦於1976年的蘋果其實已是一家中年企業,很多老臣子和中層骨幹都習慣了劃分部門和房間的傳統寫字樓模式,霎時間要他們「扮潮童」難免不容易適應。再者,相較於網企提倡開放式創意,蘋果的研發大多屬於高度機密,例如最新iPhone的核心功能通常只由幾十人小團隊推進,而全世界代工廠商、股民和「果粉」都想提早獲悉箇中機密,又怎能想像這些團隊每日在眾目睽睽之下辦公。

正因如此,據美國財經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道,很多陸續搬進Apple Park大本營的蘋果員工都不適應這種「最潮」辦公空間,不少基層職員紛紛在社交網站上公開抱怨,更有一些核心高層非常不滿。例如主導iPhone芯片設計的硬件技術高級副總裁Johny Srouji,儘管作為Senior VP「有房坐」,卻很不高興見到手下工程師被安排坐大廳,身處市場營銷或社交網絡等其他部門員工旁邊設計最機密的新款芯片。

據報道,Srouji要求蘋果讓他的部門重新獲得獨立辦公空間,否則屬下工程師可能會掀起集體離職潮。此舉猶如要挾總公司,但該部門實在太重要,而且其要求不無道理,據悉蘋果最後已經屈服,同時不排除會為其他部門也重新檢視辦公空間,務求讓大多數員工都可安樂地工作。

可見辦公室設計大有學問,即使最先進的玩意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部門或員工,不宜一味趕潮流。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