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10日

醉一先生 易經漫談

香港粵劇 薪火相傳

這期不談易學,談一談粵劇。

最近《信報》副刊專輯報道,有位關注粵劇文化傳承的女士,出錢又出力,與一眾熱心人士成立香港粵劇藝術團,同時捐款給香港都會大學成立「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旨在推廣中華粵劇文化及保持國粹。

這個消息實在給正在風雨飄搖的廣東粵劇及傳統音樂藝術文化,打了一口強心針。

雖然有不少社會賢達及藝術界德高望重人士,為保留粵劇文化及傳承不遺餘力,惟粵劇文化在推廣上仍然面對多個難題。

觀眾與潮流

首先是粵劇文化藝術不是國家及特區政府的重點發展項目,幸得有心人士努力爭取,才可保留一點薪火,可惜有關單位僅作應酬式資助,故此粵劇及曲藝能夠在香港立足,實屬異數,與其他地區相較,算是一枝獨秀。

香港西九龍文化中心的成立無疑提供了一個理想演藝場地,目前這亦是粵劇發展的希望。

當然港九及新界區也有些舊式劇場可供使用,但都只適合小型娛樂表演及曲藝社師生演唱會類型,難以衝出國際舞台。

就算舞台、藝人和樂隊俱備,還欠缺穩定觀眾數量。現時欣賞粵劇曲藝的主力觀眾群多在60歲以上,倘若能爭取到45歲上下年齡層觀眾,粵劇曲藝將可成為主流娛樂藝術之一,惟仍要具備不少基本條件。

文化背景之熏陶影響每個人的成長,特別是小學及中學教育,對每個人的文化認知尤為重要,若要讓更些人懂得欣賞粵劇戲曲藝術,必須在港澳粵大灣區中小學增加相關課程或課餘訓練班,最低限度也要在課堂中加插一篇關於廣東粵劇文化和歷史發展的介紹,讓青少年有基礎認識。

粵劇是一種別具特色的廣東舞台歌劇,脫胎於崑曲,亦有認為源自粵謳和南音,由講故事發展至演做故事,唱功做手糅合京劇與崑曲,可謂貫穿南北中華大地文化。

至於戲劇內容,甚有特色,除了傳統劇目以外,還借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及人物,將之改編為粵語歌唱戲劇。

歌曲與音樂製作方面,跨越性更大,並且相當靈活,既保持傳承風貌,又不斷改進創新,現時在大劇場演出的粵劇,情節與內涵豐富,多姿多采,觀賞價值極高。

廣東話危機

至於粵劇曲藝面對最大的困擾是方言問題,中國官方語言是普通話,但在大部分廣東省以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最流行的卻是廣東話。

目前在曲藝界出現一種矛盾現象,最普通的話並不普通,最流行的話並不流行!

廣東話源自古漢語,夾雜了不同地區方言特色,同時融合歐美語言結構,以及累積了多年的中外潮語及口頭禪,沿用超過百年,歴久不衰,自成語系,在不少人心目中,粵語除了是方言,也是一種文化。

若論政治及經濟環境,香港歷來都較其他地區穩定及自由,很多國粹及文化傳承都可保留,或經香港流傳到海外,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粵劇戲曲可以萌芽發展及薪火相傳,故此若要建立大灣區和海外華人的凝聚力,保留廣東話乃首要條件。

引用粵曲歌詞作結:「一曲琵琶彈唱罷,贏得珠翠滿頭簪,一幕幕榮辱悲歡,轉眼若煙消雲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