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6日

占飛 忽然文化

閱讀習慣大改變

踏入二十一世紀,5歲孩童至80歲老人,都看數碼視聽媒體如視頻、播客、社交媒體、電子書、有聲書……等等,多過看紙書。

香港人中有閱讀習慣者寡,中國傳統對閱讀的態度相當功利主義,除非讀書有助求官祿、求富貴,否則,大多不會為好奇、求知而閱讀,乃至為娛樂消遣去閱讀,也嫌費神和傷腦筋。何不看聽視頻、抖音短片和聽流行曲、KOL罵人呢?

不必苛責港人。多看聽數碼視聽媒體少讀書,是全球的趨勢。根據去年的統計,美國有23%人口全年沒有看過一整部書或其中一章。大學生看書亦愈來愈少,2016年平均每人每年讀21.1本書,2021年只得14.6本。其中女生讀書較多,達15.7本。香港的大學生平均一年讀過10本書的有多少?

長者愛擦屏

看電子書,聽播客、有聲書算不算閱讀?讀社交媒體的帖文,算不算閱讀?留言,寫帖文,算不算書寫?對現代人來說,閱讀(read)已不再是傳統的用眼睛看書和文章了【註】,正所謂we can read with our ears as well as our eyes。

上世紀末,發達國家的學者已不斷研究:視聽媒體怎樣改變現代人的認知習慣和心態(mindset)?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著名語言學榮譽退休教授娜奥美巴朗(Naomi S. Baron),審閱了過去20年幾個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挪威、西班牙、澳洲……等的調查結果,出版《我們如今如何閱讀》(How We Read Now)。總的來說,55歲以下的讀者,66%選擇讀紙書。55歲以上的讀者,只有60%。現在許多老人寧願在數碼屏幕上閱讀。原因之一是:紙書字體太細,數碼屏幕可以放大字體,讀起來較方便。

娜奥美提到一個在各國大學做的研究,給兩組大學生閱讀數百字以上的文章,A組讀白紙黑字,B組在數碼屏幕上閱讀。讀完做理解(comprehension)測驗。結果顯示:若讀的是學術文章,A 組比起B組對內容的理解較深刻,記憶較佳,往往能言簡意賅的道出文章的要旨和主題, B組學生只能馬馬虎虎的略說一二。若要推論和演繹文章的主張,A 組遠勝B組。若問到文章的細節,如某學說於那一年發表,B組學生往往說不上來。

西班牙的研究發現,小四以下學生使用數碼視聽媒體,學習成績較好。小四以上學生則讀紙本書吸收知識更快更多。其他國家的研究亦有同樣的結果,塞浦路斯的調查發現,用數碼媒體較易引起大、中、小學生聽課和「讀」教材的興趣,但閱讀能力較高的學生,讀紙本書吸收內容較多,花在閱讀的時間亦較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安娜胡爾芙(Maryanne Wolf),在《讀者,回家!》(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書中,提出「膚淺化假設」(shallowing hypothesis)。她將閱讀分為深度閱讀(deep reading)和膚淺閱讀。傳統的閱讀是深度閱讀,讀者可以隨時再讀整本書或書中一章、一頁和一段文字。已故美國作家拿波哥夫(V. Nabokov)甚至說:「One cannot read a book; one can only reread it」(書不能閱讀,只可再讀)。他的意思是,任何書讀一遍,屬速讀或略讀,理解膚淺。再讀一遍,才真正理解書中內容,稱得上讀過。

挑起求知慾

以此標準看,紙本書可促進深度閱讀,看聽數碼媒體僅是膚淺閱讀,屬速讀或略讀,甚至是水過鴨背式瀏覽。原因有二:其一,數碼媒體較容易挑起學生的興趣去看聽,但往往「娛樂性」太豐富,不用甚至窒礙學生花費腦筋邊看聽邊思考,又不利反覆再讀,學生吸收的知識或資訊較少。如今教育界認為,只要挑起學生興趣,他們便會自發求知和學習。殊不知時下數碼媒體提供的娛樂太多、太吸引,教學視頻難以攀比。學生看聽完課,即去打機或看抖音短片,多過繼續求知。

其二,數碼媒體太多超連結,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許多研究都證實,數碼世代貫注力遠遠低於紙書世代,皆因孩童幾歲起已有電腦和手機,習慣了隨時觸屏轉台。初小教育又以數碼教材為主,根本沒有機會培養學生聚精會神看讀書籍。試問長大了何來閱讀習慣呢?

註:英國式英文習慣將study解作研究,文化研究是cultural studies,大學生修讀學科用read而不用study。如今Read 連修讀的意思也逐漸遭淘汰了!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