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6日

張綺霞 訪談錄

吃海鮮文化

兩位海洋科學研究者其實都愛吃魚。David笑言自己偶爾也會吃鰻魚,「但我會一邊吃一邊分享我的知識給其他人。」太太是本地人,有時跟她的家人一起飲茶,點菜時他會給點意見,選一些非瀕危的或是用可持續方式捕獲的,避免吃可能以非法途徑獲得的物種。「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了一個網上的『海鮮選擇指引』,是很有用的資源。如果我們任由非法濫捕持續,將不會剩下什麼資源給下一代。」

Shelby笑言,自己來港後,也融入本地文化吃多了海鮮,才知道很多海洋生物和魚的不同部分都很美味。「西方世界總愛吃啖啖肉的食物鏈頂層大魚,例如吞拿魚、三文魚,不會吃其他小生物,例如海參。他們也只喜歡吃動物的某部分,其他的直接浪費和丟棄,香港文化更懂得吃動物的每個部分,善用資源。」

問到未來社會的改變,Shelby認為新一代港人的海洋保育意識已提高,「例如過去5年,無翅運動已經有很大進展。如果市民有足夠的資訊,一定會做最好的選擇。」

David則比較憂慮:「我們有太多人要餵養,而當下世界存在太多變數,疫情衝擊全球食物供應鏈,或者是戰爭,都可以迅速打亂原有的平衡,最後輸掉的總是自然。人口愈來愈多,當一個文化對某物種有需求,例如穿山甲在中醫藥中被認為很有效,原本沒有危機的物種也會瞬間滅絕。我們一定要吃得更多元才能讓食物生產持續下去。」

他強調,瀕危動物貿易背後牽涉龐大的社會問題,作為科學家難以處理,只能做好自己研究本份。「世界上許多人都活在貧窮中,要靠捕獵那些瀕危動物才能生存,我不想把他們變成惡魔。」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