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8日

陳仲謀醫生 身心掃描

生命事故與精神「疫苗」

上周二是今年的夏至,即一年之中北半球日照最長的日子,而依照中國傳統的陰陽循環消長思想,22日(星期三)開始,陰氣逐漸增加,而在這個陰陽交替的時刻,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事故──中電處於元朗的電纜橋發生火警,影響該區近百萬戶的正常生活,在停電下飽受熱浪的煎熬,部分家庭甚至無水洗澡……

近數載香港可謂流年不利,人禍天災接踵而至,悲觀情緒深陷人心,有上述突然事故,當然加劇市民對前景的憂慮。世界知名的「珍寶海鮮舫」黯然離別香江,存歿難測,使港人的負面情緒雪上加霜;而疫情開始反彈,大大削弱市面慶祝回歸祖國懷抱25年的氣氛。白居易的一首詩,最能反映香港現時環境:「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香港正面臨一個時代的轉捩點,折磨全球兩年多的疫症仍然是餘波未了,冬季來臨時,病毒傳播再度活躍,到時有沒有足夠的新一代疫苗使用?本港何時才能和內地通關,及可以全面和外界接軌,以恢復作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的地位?世界似乎陷入一個「新冷戰時代」(相對於俄烏戰爭的熱戰),香港能否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可以「適者生存」呢?這都需要我們的新領導班子「先天下之憂而憂」!

計算命途量表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民族,在歷史的運行軌跡上,都會不斷出現各種事故,當中有好有壞。國家大事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筆者只想和讀者分享以個人為單位的「生命事故」。生命事故說起來有點抽象,但於1967年兩位華盛頓大學的學者,以科學的方法具體量化這個概念,製作了一個廣為業界接受的「生命事故量表」。每人在生命中的數十載,都會遭遇大小不一的「好事」和「壞事」,對當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適當的壓力促進人們的奮鬥向上,過度的壓力會構成種種負面影響,特別是精神和情緒的變異,例如(0至100分):喪失心愛的配偶(100)、結婚(50)、離婚(73)及遭解僱(47)等(詳情見於網上)。生命事故是代表人生旅程中遇到的變故,而這些外在的變化會激發內部心理反應(ART, The Action/Reaction Theory)。根據多年來的統計分析,在兩年內超過300分者,約有80%機會出現精神問題,尤其是在短時間內,遭逢多次重大事故,精神病變便屢見不鮮。

已故歌星羅文在電視劇《家變》唱出的主題曲,當時是家喻戶曉,其中兩句歌詞頗堪玩味──「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在這個高速變動的時代,港人如何能夠自保呢?參考歷史的演變是其中一個較為可靠的辦法。

香港自回歸以來,屢經巨變,先有2003年的SARS,奪去299人的性命;再有經濟泡沫,金融海嘯;樓市暴跌,負資產飆升;近有佔中事件、修例風波和纏繞不休的COVID-19。在這股陰霾持續籠罩下,不少市民都承受着莫大的壓力。當年SARS錄得香港有史以來的最高自殺率(每10萬人,有18.6人自戕)。港大防止自殺中心在今年3月發出首個警號,謂自殺數值高於平常1.88倍;而在5月尾響起第二個警報,稱在短短一周內有7名學生自殺(每年的平均數字是三十多)。凡此種種,都說明「精神海嘯」不是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專利品」,亦適用於香港,更非「狼來了」的戲謔!

香港幾經內憂外患,市民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援引可靠的數據,自殺身亡者80至90%是患有精神病,其中70%以上是抑鬱症的病人。2011年政府委託本港兩間大學的精神科學系調查市民的精神狀態,其間訪問了超過5000人,得出的結論是700萬人當中有13.3%患上「普通精神病」(CMD, Common Mental Disorder)。有CMD的人,如果得不到適切的治療,遇上重大挫折,病情或會迅速惡化,甚至步上自殺的不歸路。筆者推測,若然現在立即進行同樣的調查,數值定會高於13.3。

面對當前嚴峻的挑戰,我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應該積極防禦。誠然精神病是無預防疫苗,但近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有些規律性的行為,若能持之以恒,是有助促進精神健康,減低發病率;筆者將之歸納起來,在年初的一個國際精神健康講座提出,並冠以「精神疫苗」(PSYCHOVACCINE)之名:「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希望幫助大家拆解困局。

進行有氧運動

現代科技進步,很多勞動都以機器代替,都市人缺乏運動是普遍的現象,所以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周最少有3次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感覺心跳和呼吸有明顯的加速,並有流汗)。香港在疫情嚴峻時,政府關閉了所有康體場地,連在戶外跑步時也需要佩戴口罩,令市民失去調節身心的機會,情緒受困下,自然是雪上加霜,社會就瀰漫着一層愁雲慘霧。現在疫情稍為穩定,大家應該趁此大好良機,盡情做運動,舒展筋骨,使大腦分泌適量令人興奮的多巴胺,打開心鎖,衝破愁城。

由於限聚令,加上很多人都害怕外出受到感染,社交活動大大減少,不但不能探望在老人院寄居的親友,連一般的酬酢交際也變得絕無僅有。人類是群體動物,人際互動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支柱,否則會產生孤獨寂寞的心態,有可能衍生心理上的「疏離感」(Alienation),造成情緒鬱結。所以,集體運動,一齊飲茶吹水、逛街看戲和行山遠足等社交活動,都有助解開心中愁苦;因此,促進人際關係是最能殲滅「心魔」的辦法之一。

最近外國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在疫情肆虐下,很多人都以吸煙、酗酒和吸毒去試圖減壓,及以此排遣消磨時間;加上有一些國家開放吸食大麻,受害者多是入世未深的青少年。煙草、酒精、毒品肯定是精神健康的大敵,容易上癮成癖,難以自拔。

另外,由於疫情被困家中的人,或會胡亂吃零食(多是三高的食物:高糖、高脂、高鹽)。有科學研究說明這些「垃圾食物」,不但會使發育中的兒童「癡肥」,誘發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並對精神健康構成威脅;而多曬太陽能使人心情開朗,減低抑鬱。

總的來說,市民應該以平常心應對目前的逆境:保持正常的起居飲食規律,多做運動,廣結善緣,切忌坐困愁城;多作戶外活動,以呼吸新鮮空氣,朝向美麗的艷陽,迎接香港新的篇章。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平常心應對逆境,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