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7日

占飛 忽然文化

新冠夢魘

人人都會有做夢的經驗,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發噩夢的恐怖情景,噩夢的情節往往在醒來之後還歷歷在目,讓做夢的人心情難以平復,短期之內持續處於驚恐狀態。

新冠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習慣,也改變了我們的夢,夢的多寡、記得多少和本質等都出現了變化。

研究發現,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人出現了清晰且怪異的夢境,有人稱為夢激增(dream surge);雖然過去也有人們做夢情形集體改變的報道,例如美國1989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和2001年的九一一恐襲,但這兩件事引致的做夢激增程度比不上今次史無前例的全球疫情,且首見於社群媒體時代。為什麼會這樣?

夢魘和噩夢是有分別的,夢魘是經常反覆出現的噩夢,而且醒後能清楚記住夢境內容。

國際網絡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在美國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新冠大流行後,29%受試者可回憶出比平常更多夢境;37%的人出現與流行病相關的夢境,其中有許多都跟無法完成任務(例如交通工具失控)及受他人威脅有關,還有許多網絡帖文也反映出同樣現象,好像有人夢到自己還沒準備好,就得回到學校,有人則夢見自己的手機中了毒,開始把私隱照片發布到社交媒體。

夢中情緒影響健康

夢中的情緒變化對健康造成深遠影響。研究發現,人們在描述夢境的時候,會大量使用與憤怒、悲傷、感染和清潔相關的詞彙,其中55%直接與流行病有關(例如「沒有保持社交距離」及「年長者遭遇困難」),當日常生活中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時,這些夢境中的情緒也會更明顯更强烈。

另一項研究則調查了當年在武漢被徵召去治療新冠肺炎病人的100位護士,45%受訪者出現夢魘,是中國精神科門診病人終生出現夢魘機率的兩倍,也比一般大眾夢魘症(Nightmare Disorder)的機率(約5%)高出許多。

做夢時間出現在較末期的睡眠階段(通常是清晨),也就是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睡眠較頻繁且強烈之際。

末段睡眠時期會有較多夢,是許多機制共同運作下的結果。一個睡眠周期大約是90分鐘,在淺層睡眠和深度睡眠之間循環,當具有恢復力的深度睡眠的需求逐漸滿足後,REM睡眠的比例會愈來愈高。與身體核心溫度密切相關的日變節律機制,也會讓REM更有機會出現在睡眠末段並持續到清晨。新冠期間會出現一些與疫情有關的奇怪夢境,例如夢到自己照顧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新生兒。

為了防疫,人們戴上口罩,看到身旁有人沒戴口罩會不安;人人活在口罩背後,難以辨識他人臉孔。這一切讓一些人感到像生活在夢中。

夢境是對記憶的描繪,這些記憶在情緒和核心憂慮上是相似的,但夢卻以不同主題來呈現。著名學者Ernest Hartmann研究九一一事件後人們的夢境,認為這種把情緒呈現於不同脈絡的現象可以把新舊經驗交織混雜在一起,有助人們重新適應生活,產生更穩固的記憶系統,讓我們更能面對未來可能遭遇的創傷。

夢境影像可能是人們為了理解負面事件而努力做出的心理重建,創造出新的安全夢境影像,抑制原本的恐懼記憶,緩解負面情緒。

英國牛津大學訪問了846名人士,每晚睡6小時的人有45%在受訪前兩個星期中至少發過一次噩夢,而每晚睡超過9小時的人更常發噩夢。

3個因素增加做夢

有某些基本的生物和環境因素引致這種做夢激增現象,包括至少3個因素:睡眠時間中斷,導致REM睡眠比例上升,進而增加做夢機率;擔心遭感染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壓力,會引發人們透過夢來調節情緒;虛擬媒體成為人類生活溝通的重要平台,強化大眾對於做夢激增現象的反應。新冠肺炎的到來,宛如把人們丟入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身處其中的我們,日夜生活在相同的圍牆內,與過去習慣的生活模式截然不同。

做夢激增的直覺解釋是睡眠習慣出現急劇變化。研究指出,內地有受試者失眠現象上升,特別是防疫前線工作者,而一般人則居家避疫,在家工作讓許多人的睡眠時間增加,每日就寢時間平均增加46分鐘,總睡眠時間平均增加34分鐘。54%芬蘭受試者表示,睡眠時間增加了,全美民眾的睡眠時間增加將近20%,較長的睡眠時間會導致較多的夢。如果讓實驗受試者睡眠超過9.5小時,所記得的夢會比睡8小時的受試者多。而較長的睡眠時間會伴隨較多REM,此階段容易出現鮮明且情緒豐富的夢。

抗疫期間,許多人睡得較久和較晚,內地人每周平均就寢時間遲了26分鐘,起床時間延遲72分鐘;意大利分別是41和73分鐘,美國是30和42分鐘。許多人可以賴床,並因此記得夢境;有些習慣早起的人變成夜貓子,而夜貓子通常有較多的REM睡眠期和較頻繁的夢魘。

撰文 : 占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