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4月2日

黃偉鴻 教研陣地

怠倦社會 怠倦學習

「怠倦社會」的觀念是在10年前由德籍韓裔哲學家韓炳哲所提出的。剛巧早前有兩位日本紅星相繼自殺,於是近期又被多番引用出來。說坦白,其實「怠倦」又豈止於解釋上述的兩個悲劇呢?「怠倦」現象於十多年前,便已經在香港的大學裏出現。除了追逐成績外,時下很多大學生對於「學習」,早已失掉興趣。而這情況,在愈高年級,就愈嚴重。

本來大學生涯正是人生追尋知識的黃金時期。以往的大學生,在接連的激烈競爭過後,入到大學都會花幾年時間,沉醉於各自的興趣及知識領域裏。即如:自己去圖書館找書,聽名家講座,籌組讀書會,成立不同的學會等。然而,自十多年前起,大學生再無這種情懷與自覺。失掉往昔被賦予的光環,固然是其中原因之一。感受不到畢業後的美滿前景,亦可解釋一二。但依筆者看,當中的怠倦因素,才是最值得大家關注的。

太多「業績」較量

究竟發生什麼事呢?從小到大,無止境的比較、評核、考試,畢竟令人疲憊。未夠一歲,就去遊玩小組。為人父母的,看到別的小朋友會行會走,自然就要急起直「追」。讀兩歲班,父母眼見其他同學個個口齒伶俐,亦很自然會想「同步」。三歲念幼兒班,開始用筆寫字。寫得東歪西倒的,父母會「執」正下。跟着就是幼稚園的中英運算,然後準備「考」心儀的小學。

升上小學,是另一光景。自己處理自己問題,做永遠做不完的功課,是最低要求。明明大家都關心成績與名次,卻偏偏說成是「求學不是求分數」,並要求你保持一份「對知識的好奇」。

幸運地升上心儀的中學,又是另一種由校園所孕育出的「學習文化」較量。文武雙全,樣樣皆能,固然好。但最好是有強項能贏得學界及外面的比賽。能衝出亞洲的,就更理想。更遑論,那些入不了自己心儀中學的同學的「迷離」遭遇了。

太多的資訊,也太多的「業績」較量。

在十多年前,筆者看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的履歷,已嘆為觀止。個個有幾十張本科以外,不同領域的證書,又早拿過數不盡的獎項。社會仍要他們在大學時期保持學習的「初心」嗎?這是否有些殘忍呢?

作者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一級講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