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4日

青斯 志在天地

麻醉科變身(二)

我遇到楊醫生義助,是我與麻醉的緣分。那時麻醉科醫生都忙手術室裏的工作,想遇到他們不容易。在伊院內科實習期間,我和麻醉科有間接的接觸。那次路過某病房見到個連接上心電圖監測儀的病人,灰暗地躺在床上。

那年代心電圖監測儀不多,我問同行的實習醫生他有什麼病,知悉外科醫生懷疑他十二指腸消化性潰瘍穿孔,要為他施手術,奈何他有心肌栓塞,麻醉科醫生認為手術期間的死亡率太高,不宜當下做手術,所以就在病房裏監測。這只是同袍轉達非第一手的消息,中間細節都被刪去,但我心中湧起不少疑問,消化性潰瘍穿孔是最危急手術,究竟手術風險高還是不做手術的風險高呢?這事對我日後衡量風險時有很大的影響。

我做了年多麻醉科醫生後,部門落實術前麻醉探視的措施,病人在手術前必先在病房接受麻醉科醫生檢查評估。跟着麻醉科醫生就出現在醫院的各角落裏,令實習醫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麻醉科醫生,解答他們心中疑問,包括麻醉前病人的準備和麻醉科醫生的工作。他們當中有些都在考慮應否加入麻醉科醫生行列!

1990年後各醫院都開展術後的痛症處理服務,麻醉科醫生天天都到病房巡視急性痛症病人,處理癌症和慢性痛症的痛症診所亦開始設立,而由麻醉科醫生領導的深切治療部亦早已成形。麻醉科醫生走出手術室,在醫院內逐漸被更多人——包括病人——認識。1993年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成立後,開展本地專科醫生培訓工作。在麻醉科醫學院裏,除本地麻醉科醫生培訓工作外,亦開始籌備深切治療科和痛症科的培訓。想成深切治療科醫生或痛症科醫生的,都要先成為麻醉科醫生,變相吸引很多醫生加入麻醉科。在醫專裏,各專科代表每月都討論培訓事宜,各專科之間相互認識也加深了。

由淺入深

為增進大眾對麻醉科的認識,1996年10月我在《信報》醫療版寫過〈蛻變中的麻醉科醫生〉和〈現代麻醉技術安全可靠〉兩文。當年醫療版定位是尖端的,所以編輯說「寫得很淺白」。由於當時還有對麻醉科醫生名稱的爭論,所以我堅持該由淺入深,避免曲高和寡!

從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漸多本地醫科畢業生選擇麻醉科,而師兄師姐輩和外地畢業的醫生亦相繼退休或離開,部門的結構與我入行時有天淵之別,感覺不一樣。在工作滿足感、升遷和私人執業方面,醫生對傳統內外各科有點失落,令麻醉科搖身變成四大的熱門專科。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