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
民間流傳一句話:「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這句話成為許多人的健康養生法則,可是這並不一定符合醫理。
這句話第一個重點是,認為吃早餐相當重要,要「吃得好」!當然啦,如果可以選擇,應該每一頓飯也要吃得好吧,誰會希望吃得差?要說吃得好當然人人也會贊同。可是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明人其實「不應該吃早餐」!
最近書店有一本暢銷書叫《我, 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許多科學研究,值得參考;還有一本書叫《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也是有同樣的結論,認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醫的古籍之中,沒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的機能也是剛甦醒,人的腸胃也一樣,也是不適宜吃東西的;況且大部分人早上醒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是真的肚餓,只是習慣吃東西而已,早上如果還要「吃得好」,不少人誤以為「好」的意思是吃得豐富,那就容易吃傷腸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樣,午餐吃得飽,這裏所謂「吃得飽」,只是滿足了人的心理,感覺吃飽了很舒服!其實中醫養生自古以來強調飲食「七分飽」,所謂七分飽,實際上即是「不飽」,在《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飽容易傷腸胃,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飽,當然是違背了養生法則了。
從醫理而言,正午的時候,人體的氣血陰陽正在處於更替交換的時期,所以中醫養生有「子午睡」的說法,就是說子時和午時(分別是中午和晚上的11時到1時),也是陰陽轉化的時候,人體亦應該休息以順應自然,因此正午的時間,就好像午夜不宜吃東西一樣,就算要吃飯也應該少吃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後「晚餐吃得少」,是相對較為合理的一句,實際上任何時間進食,也是以吃得少為佳。更進一步而言,古人常言「過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陽下山之後,人體的正氣亦相對虛弱,夜間吃飯較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夠在日落之前吃晚飯是較佳的選擇,愈是入夜的話,就愈適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飲食方式,並非只有「一日三餐」,這是工業文明之後的產物,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集中上班上學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飲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至2餐,如果是一天兩餐,建議在上午的9至11時和下午的3至5時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較強的時間。當然飲食因人而異,最理想的進食方式,應該是像自然界動物一樣,肚子餓就吃,不餓就不吃,並非要固定自己一個飲食時間,那樣才是順應人體、順應自然。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現代疫苗之父 |
上一篇: | 2018世界盃──睇波不賭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