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1日

李子衝 觀潮篇

補充人口

全世界的發達地方都出現一種現象,出生率低、人口下降、勞動力不足,靠輸入外勞維持生產力;或者放寬移民以及人才計劃,吸納其他地方人士,填補不足。

2015年,林鄭月娥以政務司司長身份發表《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報告,預示香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將出現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出生率低、人口逐漸減少。報告提出50項措施,包括釋放本地勞動潛力、提升本地人才質素、吸引外來人才、輸入勞工、締造有利生育環境等。

7年後的今天,措施不見效果,結果是香港人口不斷下降。兩年前的2020年更出現了「人口死亡交叉」,即是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少,不計其他因素,整體人口有「自然減少」跡象。數字上,2021年顯示1.42萬人「自然減少」,出生人數3.7萬人,死亡人數5.12萬人。出生人數連續幾年不停下跌,由2016年的6.09萬人下降至2019年的5.29萬人,前年4.3萬人,去年3.7萬人。

香港有一個固定增加人口的渠道,就是與內地家庭團聚的政策,每日有150個名額給予單程證來港,若然全部行使,一年可以增加5.4萬多人,成為香港的生力軍。可是這些名額不是有很大吸引力,去年只有1.79萬人使用,平均每天大概50人,僅佔名額的三分一。2019年社會騷亂之後,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高舉人權、自由的旗號,搶奪年輕香港人;英國BNO移民計劃去年有超過10萬人申請,加拿大「救生艇」移民計劃亦有超過一萬人申請。數據顯示,去年淨移出人數為9400人,導致香港總體人口減少。

具體情況是勞動力不斷下降,個別行業長期勞工不足,住和行兩大行業比較嚴重。建築工人方面,香港建造商會表示,建造業界工人超過40萬,經常有一萬個空缺,工人呈現老齡化,由於業界需要體力勞動,超過50歲已是老工人,可是在技術工人當中,一半以上超越這個年紀,怎不令業界擔心!

地盤工人狀況一般市民不易察覺,乘搭交通工具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你可以每天估量一下司機的年紀。行內有一種現象,專營巴士車長退休後,才到的士和小巴當司機;雖然專利巴士同樣缺人手,但工作條件較好,還可五十步笑百步,這樣導致不少的士和小巴司機均七老八十,如在路面擺設一堆堆流動炸彈,政府又可有正視呢?

鼓勵生育,遠水救不了近火,全世界的發達經濟體都是以輸入外勞解決。剛過去的7月,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問了一條輸入勞工的問題,顯示去年透過「補充勞工計劃」只輸入3000多名外勞,真的是杯水車薪,政府應該大刀闊斧,敢於承擔,以結果為目標,正視本港勞動力情況,否則難以保留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

擴大「補充勞工計劃」刻不容緩,當然要面對兩大問題,一是工會反對,一是外勞管理。工會反對是政治性的,在中央發揮全面管治權以及執行愛國者治港後,社會較為理性。工會爭取的是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以及失業救濟的問題,在有為政府下,一定可以關顧有關權益。

外勞管理我們亦有經驗,一些大型建造工程,例如機場項目和鐵路興建等絕對可以閉環管理,衣食住行皆在工地之內進行。至於個別行業的外勞,最重要是住的問題,這兩年政府大搞過渡性房屋,加碼興建便可;甚至早一陣子的方艙醫院,政府在自己土地的建設,好像洪水橋、啟德、河套等,便可以大派用場。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