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5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後疫」之香港教育

香港的疫情持續,但是人們開始有點習以為常。口罩照帶,但人們好像已經忘記了社交距離;照樣的吃外賣,酒樓照樣滿座……不斷傳來學校的疫情,但是香港的學校生活沒有停頓。學生陸續放假(第二次暑假),教師卻要迅速準備開學。有機會訪問一些學校,總的印象,看不到學校有任何頹態,反而是精神抖擻,迎接新學年。但又大多數帶着謙虛的心情,帶着滿腦子的問題,探索前路。因此連接上周的討論,探討「後疫」的香港教育,作為香港故事的續篇。

疫情下的創新,勿輕言棄!

近日影響筆者思路的有兩個方面。第一,最近接觸不少關於元宇宙的討論,往往不經意地把虛擬社會當成是社會的全部;實體社會彷彿是可有可無,甚至被完全忽略掉。但是真正的未來,必然是實體社會與虛擬社會的共存。第二方面,香港學生人口下降,學校面臨合併或者關閉的可能性。如果把元宇宙的前景計算在內,再加上可見將來學校角色的轉變,對於如何面對學校過多的現象,也許會有一些新的想法。

從疫情說起。香港的學校,當然不能說已經進入元宇宙,但是對於網上活動與實體活動的平行進行,香港的教師已經實踐了。本欄不斷提議,疫情過後,不是清理「疫後」的災場,恢復疫前的「舊貌」,而是積極面對一個「後疫」時代的新常態。如此,則疫情下發生的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有它們非常積極的意義,不要輕易丟棄。

這包括幾個方面:

一、 珍惜和保存教師轉換了的「學習設計者」角色,而不再是純粹的傳授者。

二、 盡量保存並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盡量運用網上公開的學習資源。

三、 盡量保持已經開發了的網上平台,開闢新的師生、生生、家校網上社群。

四、 壓縮課堂授課時間,或者改變時間表的格局,增加線上線下的個別輔導。

五、 開闢空間,甚至讓出大部分的下午,讓位於更多更高效的實體群體活動。

六、 充分利用校園群體生活,深化已經開展的各類情意教育。

七、 發展更多的社會合作項目,讓學生提前接觸和體驗社會實際。

在在都是實體與網上活動的混合。雖然還很少VR、AR的成份,但也許這就是元宇宙教育模式的雛形。成功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會感到新的學習模式的優點,但也更加珍惜實體的群體生活。而且從疫情停課之中,悟出校園生活的珍貴之處,從而煥發出新概念的校園生活。

網上實體交錯,正是未來!

綜觀上述,有幾個方面的設想:

第一,上面的描述,對於不少學校,已是現實,又或者一部分已是現實。科技還在急速發展,元宇宙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展。未來一定是實體社會與虛擬社會兩者的混合。香港的學校,對於這種混合,似乎沒有太大障礙,泰然過渡。希望這些學校,能夠珍惜這種從容進出虛擬社會的經驗,因為這將是未來的必然。目前只是網上的交往,各式各樣的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360度的、互動的、「感同身受」的,必然會愈來愈多進入人類生活;也必然進入教育。如本欄上周所述,香港教師在疫情中有不少突破性的創新,這些都是未來的前奏、千萬不要放棄,也不要以為只是疫情下的權宜之計。

第二,上面的描述,也許並不反映一些學校的現實。這些學校也有網課,但是很不順當如意;或者不感到有什麼可喜的成果,可以說是勉強而為之。那也不算意外;到底那是非常時期特殊的嘗試。也有極端的情形,教師熱烈,校長冷對;又或者相反。但是在逐漸走出疫情的時候,能看到未來的必然;即使沒有疫情,也逐步漸進地引入新的學習模式;不是取代實體課堂,但是研究如何增潤我們習慣了的學校生活。我們的學生將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不讓他們經歷新的常態生活,是剝奪了他們應得的權利。

第三,情意學習,是疫情下變得普遍的一種現象。情意教育,開始的時候也許看成純粹是疫情下的減壓措施。但是逐漸成為進取性的教育活動。這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社會碎片化的情形下,「人浮於事」變成常態,個人的素質是生存、保護、成功的主要元素。但是,在元宇宙的社會形態下,在「去中心化」的趨勢下,社會將失去規管的權威,而個人的自信、自律、自為,將成為社會取得平衡的必要因素。否則,社會將會回到原始的森林狀態。因此,情意學習也是為了迎接未來,「裝備」學生的重要環節。

第四,以上種種,在幼稚園也許不完全一樣。幼兒的學習生活,難免以實體的群體活動為主。在實體與虛擬的交叉之中,也許會以實體生活佔最大部分,但是又不放棄對於科技的運用。更寶貴的是,疫情期間與家長建立的密切聯繫,不會因為疫情的減退而減退。然而,疫情提醒了我們,幼兒在情意方面的成長,也是教育的責任。

第五,疫情中出現的新教育形態,學校的角色將會很不一樣。就像內地教育家朱永新在《未來學校》裏描述的,也是OECD Future Scenarios of Schooling所描繪的:學生的學習將不限於學校,社會上可以提供廣泛的資源、經歷和體驗;學校將轉變為學習的樞紐,作為學生學習的統籌者、方向盤、採購員。學校承擔的任務,將會比傳統燦爛得多;學校肩上的擔子,也因而會重得多。這種情形,正在不知不覺地進入香港的現實。香港教師晚上七八點才回家的現象,其實是顯示他們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工作範圍,嚴重「超載」。本着對學生負責的專業心懷,他們已經悄悄地走向未來,而我們的學校規格,還不過是幾十年前規格的修訂版。

學校自我更新,難能可貴!

面對現實,整個學校管治的框架和思路,需要有很大的變更。經過疫情,學校普遍希望有較大的靈活度。比如說,一年的假期不可超過190天;何為假期?需要重新定義。課程的框架,規定每個學習領域的課時;在網上與實體交錯的情況下,何為課時?也需要重新定義。學校的人員,如何才算充足?非教學人員,要配備多少?都需要重新考慮等等。更大的問題:現在學校資源的撥給,所根據的公式,有沒有過時?那就牽涉到社會總體資源的調配。但是,未來已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容不得我們猶豫。如此下來,如何考慮學生人數下降?

也必須注意到,現在許多學校已經擺脫了傳統的面貌,只要到學校看一眼,很多校舍的設計、各種特別室的配備、教師的心情與態度、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已經很不一樣。他們走在制度的前頭,主動步向未來。這是絕對的好事,並不表示政府不努力;這些變化,也不可能來自政府的行政力量。學校有自發的自我更新能力,難能可貴;在其他社會,甚為少見。應該得到欣賞和保護。希望的是,政府能夠洞悉前程,放開思想,去掉瓶頸,讓學校有更多的空間往前奔!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