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9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不一樣的學習

兩周前提及在美國一個學術機構的顧問委員會,以10分鐘報告疫情下之的香港教育。經過重新整理,這裏簡要地與讀者分享,也加上近日筆者的一些新體會。

和全球的教師一樣,疫情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而且沒有預計到一下就要停課。西方叫做封校。唯一不一樣的是,香港在2019年因為社會騷亂已經歷過短暫的停課。「停課不停學」,那是香港教師不假思索的思路。在內地、在台灣,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想法。這是華人社會的教育文化:學生的學習,比什麼都重要。這背後深厚的教育使命,並不是每一個文化都可以同樣理解的。

積極進取,還是迫於無奈?

即使在華人社會,也不一樣。台灣,基本上沒有停課,有感染個案的班或者學校,才需要短暫停課。內地,停課時間比較短,運用大系統的力量,基本上是盡量使教學進度少受影響。

唯有香港,長時期的停課,教師從無奈、等待,直到等無可等,自謀出路,「執生」而創新。期間,不只是離開了科技商的支配,而且煥發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新。教師不只成為了科技使用的主人,而且從「授課」的概念,轉化到「學習的設計者」。這也是香港教師專業精神的根本之處──學生為重。教師在短時間內完成這種轉變,殊不簡單。

停課,沒有大家習慣了的課堂教學,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自然而然地把實體課堂的過程,搬到網上。香港教師籠統稱為網課。逐漸發覺,要網課代替實體課,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學習模式。教師的講述、對學生的期望、學生學習的模式與心態等等,都很不一樣。這時候,有了兩種不同的去向。

一種是盡量加進新的元素,讓學生的學習盡量接近課堂生活。例如向學生運送教材和作業,然後在網上講解;或者加重測驗的次數,讓學生的學習受控。另一種則相反,想盡辦法找出網上學習的特點,發掘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結果開闢了另外一番天地。這裏試舉出幾個方面。

一、創造了不少網上才做得到的教學法。例如不少小學在網上開發了全班參與的新局面。原來是老師精疲力倦地批改作業,現在可以把學生作業全體放上網,學生互相評論;在這互評的過程中,學生也經歷着生動的學習過程。

這是因為這些教師感到了網上發生的,是不一樣的學習生活。因此不斷探索網上學習的特點,因而開發出與實體教學不一樣的局面。假如沒有這種探索的念頭,就會覺得原來實體教學習慣了的活動,處處受限制,無可奈何。也有把授課「拍片」,放上網了事的極端例子。沒有探索,就不會有新天地。

二、通過網上活動引發了許多教學的新思維。例如有學校在上網課的過程中,特別加重「信任學生」、「了解學生」、「學生參與」等等的原理。把本來是教學的基本原理,在網課中自覺地滲透;而且可以馬上看到學生的反應,馬上見效。

教師反映,有這些原理的引領,的確看到學生學習活潑的一面,在實體課堂是看不到的。假如仍然按照習以為常的教學法,就容易把學習的責任推到學生身上。例如,也有學校強調要學生露面,把露面率作為評估指標之一;其實還是想保存實體課堂的習慣。

三、一些原來需要實體交往的學習,例如體育、音樂、美術、家政,也有不少教師的創新,在網上盡量完成有效的學習。

他們還運用了不少網上公開的軟件或者平台,實際上也讓學生經歷了在網上自學,大大開闊了他們的學習天地。這是平時很少發生的。

嘗試網課,是否權宜之計?

相反,也有學校覺得不在操場,體育就無計可施;不在音樂室,就不可能學音樂;不在家政室,如何學烹飪?因此這些學習就陷於停頓。他們學生的損失,就不僅僅是教學進度的遲滯,而是失去了可探討實體以外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由於上網課,給了學校重組時間表、班級結構、課程安排等的機會。本欄也介紹過,有小學每天早上是全級大課,然後是各班消化內容,下午是小組輔導。效果非常好。這些亦大亦小的班級安排,在實體學校,需要學生移動,就比較難安排。在網上則相當容易。

這些安排,絕對不是標奇立異的形式,而是希望最有效地安排學生的教學組織結構,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這是體驗了網上的靈活度。其實,即使完全復課,這類變動,還是值得嘗試的。

五、與學生的個別交往,反而可以更加密切。這是外地的朋友無法明白的。他們會覺得,沒有了面對面的實體交往,怎樣可以有個別的關懷?香港教師,以實際的經驗,說明雖然人際交往主要是面對面,但是並不排除可以通過網上的交往,製造更多的機會與學生個別接觸。疫情停課,出現了不少校長、班主任與學生聊天,也有學校做網上家訪。這些,科技實在是幫了不少忙。很多教師反映,他們與學生的關係拉近了。

不理解網上交往的這些特點,就很容易覺得網上交往不正常,或者覺得很遙遠,不感到有什麼重要性。聽到許多故事,都是在網上,教師第一次接觸到學生的家庭狀況,第一次感受到學生的努力背後的艱辛。假如把網課完全看成是實體教學的「低級版」,就不會理解教師和學生各自的這些收穫。

六、情意學習遍地開花。這是外國的朋友最難理解的。一個例子:推行正向教育的北山堂,有一項統計,2021年11月,57%的小學和22%的中學,在學校計劃中,把正向學習列為「主要關注」項目;而在2013年,合起來只有1%。開始是學校關心被困在家裏的學生,但是逐漸卻變成是一種進取性的方向。這裏的例子,不勝枚舉。本欄多次介紹,這裏不贅。

情意學習,並不一定完全在網上進行。許多學校和校外機構,就是充分利用了僅有的實體交往空間,在口罩與社交距離的限制之下,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意學習,豈是曇花一現?

不過,也有學校覺得情意方面的學習,可有可無;也有學校覺得疫情一旦過去,就應該叫停等等。目前很多還是套用外來的模型,長期來說,也有需要結合香港實際,結合文化傳統,建設出適合香港自己的框架。

七、與家長的關係進了一大步。在小學,許多家長都希望知道網課之下,如何可以幫助子女學習。許多學校因此設了家長班,為家長作「培訓」。有網上,也有實體。學生的學習,成了教師與家長共同的努力目標,把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拉近了。在有些學校,徹底改變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張力。

不少教師不太喜歡自己的網課每一秒都有家長在旁「監視」,覺得「堂堂有人睇堂」(睇堂,上級或者同行的聽課、觀課)。但也有不少學校因此反而與家長建立了新型的關係,也使家長更加了解教師工作的複雜性和對學生的關心。

當然,也有不少家庭,父母無暇照顧子女,或者以物質供應代替關懷,又或者家庭不和,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家庭照顧;也有家長經常帶着非常負面情緒對待學校,並且在社交群組不斷互相激化。這些,都不是一下可以迅速改變的。不過,疫情停課,起碼讓這些問題更加浮現,也是好事。

實體與網上的學習模式,兩者不能互相取代,必然會共存。疫情最終總會過去,疫情中的變動,是作為進入未來的嘗試,因而設計如何再進一步,還是作為是一場痛苦的經歷,希望盡早擺脫,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態度。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