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1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香港教育25年:回顧與前瞻

香港回歸25周年,華南師範大學的港澳研究中心,上周末主辦了一個有關教育的學術研討會。現在將筆者的主旨報告,簡約與讀者分享。

研討會的開幕式,有多位領導發言。筆者還是第一次知道內地有如許多的機構,專門研究港澳──國務院港澳辦、教育部港澳台辦、香港中聯辦、廣東省港澳辦、廣東省教育廳港澳台辦。其中特別是教育部港澳台辦的舒剛波,與中聯辦教科部的徐凱,言之有物,理解香港。徐凱提出了香港教育在國際上的聲譽,希望在「一國兩制」底下更加發揮其作用。舒剛波提出國情教育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長遠、整體、人心」,與筆者提出的頗為相似(見下文)。

筆者的報告,分三部分,歷史、改革、前瞻。

歷史:香港教育的三個來源

一、 源於科舉的文化傳統。一方面是重視教育、重視後天、重視競爭;但是另一方面的只顧考試、只顧分數、只顧自己。

二、 英國公學的教育傳統。英國公學,也就是英國引以為榮的「寄宿學校」、「文法中學」,是為「大英帝國」外派人員培養後代精英的教育模式,但卻也是典型的全人教育,有豐富的課外活動。香港最早期的教會學校,大都是這種模式;但是又融合了本地的文化,大都比較重視中國式的「德育」。香港最早接受政府資助的,就是這批教會學校(補助學校)。而1970年代後新建的學校,大都保持這種辦學理念與格局。這與其他西方社會不一樣──一旦實施全民教育,就出現一大批純粹工業式操作的學校。

三、 自由經濟影響下的校本模式。政府資助,但是民間團體管理,這樣的資助學校佔了香港學校的大多數。有幾個優勢:眾多的辦學團體,都有自己的辦學理想,希望自己的學校出類拔萃,各自精采,呈現了學校的多元色彩,也無形中出現了良性競爭。由於學校有相當大的自主權(選聘校長、教師),也連帶教師有相當大的專業自主空間(課本、課程、教學法),教師的專業能力因而也比較強。但也會因而出現學校之間的參差,教師也異常忙碌。不過,香港不太擔心學校會自由放任,中學畢業的統考,仍然是圍困學生的一個鳥籠,是學校生活的指揮棒。

改革:前次改革的三個方面

回歸之後,1999年,香港啟動了一個幅度比較大的教育改革。改革的背景,是自1984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成立以來,發表了7份報告書,提出過279條建議,遍及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但是出現的仍是對教育的不滿──教師不滿學生、家長不滿學校、僱主不滿本地畢業生。

教育改革啟動以後,花了一年時間向全社會徵集意見:「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什麼?」收到約4萬多份意見。在沒有正式改革方案之前,提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臨時目標。隨即對學制、課程、考評作三方面的改革。

學制的改動,從原來的6+5+2+3,變為6+3+3+4。也帶動了考評的改革,把原來的三個統考或測評,去掉兩個,只剩下高中之後的中學文憑考試。這在西方社會紛紛增強考試的今天,算是異數。

最重要的是課程改革,關鍵是把教育的中心,回歸到「學習」。把學校的目的,從考試、升學,變為「學會學習」。課程的設置,不是追求一時的成果,而是重視學習的過程。聚焦學生應得的學習,「科目」改稱「學習經歷」。架構上:壓縮傳統科目,拓寬學習經歷。開闢了「通識教育」、「應用學習」、「其他學習經歷」三個領域。

20多年前的教育改革,帶來最大的變化,把「學習」放到教育舞台的中心,一切以學生學習為主要考慮,至今深入人心。由於課程改革只提供大框架,教師的專業潛能得到很大的發揮,也全面提高了香港教師的專業水平。教育改革,也誘發了學校開展無數創新的課外、校外活動,並且帶動了社會上各種力量的參與。由於開闊了視野,也為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天地。

前瞻:走出傳統的舒適圈子!

不過,20多年來,人員的更替、退休,無疑對改革的延續,形成莫大的挑戰,加上統考的形態、大學收生的要求,變化不大;考試和分數仍然騎劫了學生的價值觀。而當年整個改革,是在社會政治風平浪靜的環境下發生的,對後來發生的政治衝擊,毫不設防。

20多年過去,社會又變了。

第一、社會更加碎片化,機構愈來愈小,機構與個人的關係愈趨短暫,個人的前景更趨不可捉摸。個人更加需要擺脫考試與分數的束縛,把自己釋放出來,方能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少了機構的依賴,個人需要更加堅強,更加聰明,懂得自處、自衞;但也需要更加懂得在鬆懈的社會結構中與人相處。關愛、善心、包容、犧牲、貢獻,變成至為重要。

第二、科技猛進,生活完全不一樣。現在每個人都在實體與虛擬兩個平行社會中生活,交往頻密,無遠弗屆,但又真偽難分,人際關係更加複雜。由於大數據、元宇宙,出現「去中心化」、共享社會,沒有了機構與制度的束縛,個人的共享意識,個人的社會修養,將是社會能夠走下去的重要保證。

因此,最近在香港蓬勃發展的情意方面的學習──品格教育、正向學習、成長心態、學生福祉、正念靜觀等等,沒有政策的推動,卻受到教師、學生、家長的歡迎。這是向未來走了很有意義的一步。

第三、地緣政治。我們幸運地度過了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息,地緣政治也許不會讓我們永遠和平下去。如何准備?香港又如何自處?筆者有如下的設想:

基礎教育。香港與內地各地,可以優勢互補。一、國際訊息。內地對於其他國家的訊息,甚為豐富。香港的訊息,幾乎全限於英語。但是香港對於發達國家的訊息和經驗,有比較切實的理解和體驗。可以互補。二、香港對於弱勢學生,比較注重;內地則對於擇優拔尖,比較重視。可以互補。三、教育與科技。內地有不少突破性的科技尖端應用;香港則在長期的疫情停課之中,混合學習(線上線下)、學生自主學習,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可以互補。四、香港對於情意方面的學習,有許多發源自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內地對於「立德樹人」,結合傳統的「德育」,也有不少探索。可以互補。

高等教育。必須顯著地擴大香港高等教育的規模,為更大的地域服務。這也是一切國際城市、金融中心的必然。首先是與大灣區的高等教育聯成一體,形成黃渤區(北京、天津、大連)、長江區(上海、南京、杭州、+武漢)以外,第三個高等教育樞紐。以高度國際化作為特色,把香港的優勢變為中國的優勢。

第一步是學術因聯合而加強。第二步可以讓大灣區的生源分布更趨合理。第三步是依靠強勢,面向急速發展的東南亞、亟待發展的南亞、中亞甚至東歐。關鍵是走出傳統的學術圈子,超越學術的舒適帶,成為地區的翹楚。

國民教育。這是有關學生情感的變化。總的來說,是內地流行的一句話:「存在決定意識」,因而需要一、循序漸進,與社會同步發展;二、全面設計,不限課程與參觀;三、感同身受,創造機會體驗生活最重要。與上述舒剛波的意見,相當近似。

筆者還加了兩句話:

學生不是敵人(徐立之的金句)。不要讓他們一時的舉動,變成仇恨的根源!

香港的教師,絕大部分沒有政治機心。香港教育的發展,要依靠香港的教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