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17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全局.平衡.統一.轉化

花了數周的時間,探討中國人思維方式中的「中庸之道」,從而探討對全局的了解,尤其是意見或者方案光譜的兩個極端,於是談到事物中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共存、對立、轉化。不厭其煩,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太基本了。這裏嘗試就在教育的領域,掃描一下,作為這個話題的小結。

第一、要知道中間,必須了解全局。教育的基本使命,是讓學生健康成長。我們天天說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全人教育」;但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教育的制度、大學的收生,還是非常顯著地側重在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校長、家長,也包括學生自己,是否時刻想到全面的發展?Howard Gardner的「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般譯作「多元智能」),其實只是根據腦創傷病人的啟發,形成一個概念,不是傳統實證式的理論,但是卻引起全球性的共鳴,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其原因,就是提醒了我們:除了學業,還有其他!開始的時候,他提出的多元智能,包括語文、數理、空間、動感、音樂、人際、內省七項,原意是擺脫美國標準化測驗(例如SAT)只要求語文與數理的狀態。後來又加上更多,也有其他人陸續加上其他,例如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與文化智能(cultural intelligence)。

了解全局 承認矛盾

其實,中國人對於教育,早就有「德智體群美」五育,其變種或簡化,歷久不息。也就是說,「智」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從五育的框架看,上述的各種「智能」,其實應該屬於不同的範疇、不同的層次,也因此需要不同的學習過程。不過,「五育」是一種概括,不夠具體,一方面給了不同朝代不同場合靈活闡釋的空間,另一方面也容易流於概念而不直接指導教育的運作。反正,學校與教師,經常掛在心裏的,應該是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教師專業精神的根本,也是在疫情中脫穎而出的學校的基本特徵。

第二、了解全局,還需要看到矛盾。否則,羅列出學生應該發展的許多方面,並不能把他們從學業成績的桎梏裏釋放出來。承認矛盾、認識矛盾、分析矛盾,才談得上解決矛盾。學校來說,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其實在時間、人手、資源各方面,都是有矛盾的。學生個人來說,學業成績與其他興趣的發展,起碼在時間的分配上,是有矛盾的。香港的「校本」模式,成就了教師的專業形態,但也讓教師非常忙碌,「有返工,無放工」。這些都是表面上容易看到的矛盾。

還有其他的矛盾,也是經常存在的。學校的要求與家長的期望,往往會不一致。教師既要照顧學生,也要照顧自己的家庭,疫情之下尤其如此。學校普遍要求,與個別學生的特殊需要(包括生理、心裏、家境),疫情底下,更加明顯。還有一些。校董會的期望,校長教師的理想,不一定一致。學校的積極發展,卻遇到教師離職潮的威脅。前任校長留下來的傳統,與新任校長不一樣的新作風等等。

認識矛盾,首先要承認矛盾的存在,也就是承認矛盾雙方的共存。矛盾是常態,也就是說,不為矛盾而煩惱,不是期望矛盾會消失,而是積極對待。而且,希望在矛盾之中尋找契機。

第三、積極解決矛盾,化矛盾為轉機。這有幾個可能性:取得矛盾的平衡,謀求矛盾的統一,促進矛盾的轉化。

取得矛盾的平衡,也許就是一般理解的「中庸之道」。在學業學習與其他發展之間,筆者一直主張學業、考試、成績、升學,不在話下,也就是努力爭取最好的成績;而不是抗拒、抵制或者置之不理。學校如此,學生個人也是如此,家長更應該如此。關鍵是不能讓學業、考試、成績、升學霸佔了學生的全部時間與精力。簡單來說,既要爭取最好的成績,也要爭取更多其他的學習機會。這「既要…,又要…」就是矛盾的平衡。容易嗎,不容易,但世事從來就不容易。但若是只顧了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代價是很大的。也因此,取得平衡的時候,也許難免每一方面都會有點犧牲,有點妥協。這是最起碼的矛盾平衡。

超越矛盾 處理矛盾

謀求矛盾的統一。矛盾的對立,有背景環境的。例如,一所學校,教師分成兩派,氣氛很差。新校長上任,不是幫一派打一派,也不是做調解和事老,而是利用疫情的機會,提出大家努力的新目標,幫派之爭就慢慢銷聲匿跡;因為有更大的動力,讓大家同心合力,幫派之爭變得沒有空間也沒有必要。又如,不少學校,在2019年社會撕裂的時候,教師之間也有對立;因為那個時候,社會上會把政治立場,看成是至高的、唯一的分界線。疫情之下,這種摩擦已經幾乎看不到,並非因為人們的政治見解劇變,而是面對學生學習的需要,煥發出大家的專業精神,工作中與生活中,政治爭論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也已經變得不必要。

兩個例子都說明,有了高層次的目標,原來的矛盾就不再重要。筆者經常認為,真正的領導力,不是problem-solving,也就是說不是「補缺模式」(definit model)的思維;而是創新,有人說「創新」就是「創造新的價值」(creatng new values)。我們常說的「兼容並包」,也是這個意思;有了更高的目標,才不怕包容互相矛盾的意見。西方說的agree to disagree,求同存異。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講話,甚至提出在香港要「求大同,存大異」。

馬克龍在當選法國總統的時候,說:「我當選,表示我不再代表某一方;我是每一個(法國)人的總統。」對三方面說了話:「投我票的也許並不一定支持我的理想,只是想阻止極右派上台。」「那些支持對方的,我明白他們的反對與憤怒。」「對於那些選擇棄權的,我一定會顧及。」繼而提出一連串建設法國的前景。他是把黨派之爭,作為解決國內矛盾的任務,而不純粹看成是一個黨的勝利。在今天的西方世界,這是難得一見的氣度。

專業精神 全在一心

促進矛盾的轉化。不少學校,在疫情中,家長對於網上學習束手無策,學校舉辦培訓活動,家長於是變成教師的盟友和助手,家校的關係也達到新的境界。一所學校,學生與家長之間常常有矛盾;要學生思考一下,寫下母親最大的優點,學生對母親的感情馬上改變;拿給母親看,淚流披面;倒過來要母親寫孩子最大的優點,也令學生感動不已。學校所做,改變了許多家庭。

有學校覺得網上學習應該與課堂不一樣,因此利用網上學習的優勢,提出一些設計網課的要點。例如增加學生的互動、互相提問、互相欣賞;增加課後的延伸活動、增加學生的主動自學、增加學生的創意機會、鼓勵學生的多樣表達等等。結果網上的課,比實體課堂更生動。在電視上也看到NGO「感講」(Just Feel)的片段,一名素來孤單的學生,選擇了認為是形容自己的情緒卡,全班同學才知道他平時的心情,大家圍上去安慰他,爭着要與他交朋友。以上都說明,矛盾的轉化,是要下工夫的。

總結數周來的探討,最重要還是人的心。是否關愛學生、信任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是解決教育中的矛盾最核心的關鍵。是否關愛教師、信任教師、相信他們的能力,也是解決學校中矛盾的關鍵。學校是否信任家長,也是家長是否信任學校的關鍵。這裏,教育工作者應該是解決矛盾主動的一方。他們的心,也就是專業精神。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