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5日

史立德

「守疫情 保經濟」雙線並行 力保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政府早前調低經濟增長預測,反映第五波疫情重創本地營商活動和消費,最新的失業率亦創下10個月以來新高,達5.4%,雖說疫情緩和後情況將有改善,但仍改變不了香港復甦不均衡和整體經濟放緩的事實。本港作為細小的經濟體,加上沒有工業,金融及貿易成為了支撐增長的重要支柱,偏偏兩者很大程度上依賴與外界的聯繫。

傳統上,踏入4月是國際展覽舉行的旺季,也是港商接觸客戶和吸納新訂單的大好時機,但今年上半年所有大型展覽在港絕跡,外國客人來不了,港商出行參展或洽談訂單也因為回港要檢疫而受阻,雖然港府早前已將抵港人士的隔離時間減半至一周,但仍讓旅客望而卻步,原因是比起其他完全或近乎免檢疫的地區,香港的入境防疫限制仍屬嚴苛,所需的成本也很高。筆者擔心,如果香港繼續封鎖式防疫,將錯失疫後國際恢復聯通所帶來的巨大商機。

持續嚴格的入境限制不僅影響香港吸引新資金的能力,更嚴重打擊投資者和企業對香港的信心,危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甚至總部經濟的發展。回想年多前,美國政府曾以《港區國安法》實施為藉口,呼籲在香港的美國公司把總部撤出,藉此打擊中國,但當時很多企業仍對香港的前景抱有信心,所以華府的所謂「抵制」並不見效。然而,近年卻有各種調查指出,不少外資企業正考慮縮減在香港的業務,甚至將業務重心移往其他地方例如新加坡,主要原因並非政治因素,而是本港的防疫政策脫節。離開的不單止是企業,還有專才,當中包括本地居民和外派僱員,香港人才庫愈縮愈細正威脅香港的競爭力,加上近期金融市場出現不穩定、首季IPO集資額銳減九成、外滙儲備減少等現象,令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再度被質疑。

不少人仍糾結於究竟先跟內地通關還是與國際通關,筆者認為兩者並不是「二選一」的關係,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首先,香港能否與內地恢復正常人員往來是取決於許多因素,絕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再者,現時正是與外界重新接軌的大好時機,因為病毒在夏天相對不活躍,加上大部分市民已有疫苗和自然感染的抗體保護,以及有足夠的隔離設施,除非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否則即使第六波出現,大規模爆發的機會也不會大。但若然我們繼續花時間去爭論先後次序的問題,那只會錯失機會,再過幾個月一旦踏入冬季,人們抗體水平下降,爆發風險便會增加,那時又會落得「兩頭不到岸」的田地。

不容許我們再等下去的理由除了是疫情走向外,周邊競爭對手的行動也令人關注。新加坡近年積極推出許多財稅政策去吸引外資把總部轉移當地,加上他們早已通關以及社會基本已復常,香港如繼續封閉,無異把投資和商機拱手相讓,更是正中美國政府設法鼓勵資金撤離中國的下懷。

有人認為,向國際開關就等於向疫情「投降」,亦與「躺平」無異,但無論是社會人士抑或專家在呼籲放寬入境隔離限制的同時,均無主張放棄國家「動態清零」的大方針。

為了盡量收窄與其他地區入境限制的差異,筆者再次建議,讓本地居民回港後只須家居隔離5天,以便企業的外派員工外出辦公和回鄉探親,此外,港人外遊的意欲亦會增加,對已冰封多時的旅遊業有一定的提振作用,港商也可趁機到外地洽談新業務,至於從外地入境的非港人,也應按專家建議相應縮短他們的隔離日數;與此同時,「圍堵清零」、做病學追蹤、隔離病人及密切接觸者等措施可繼續實行,以控制病毒的影響範圍。

羅馬並非一天建成的,但毀掉羅馬一天便足夠。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香港以幾十年時間所建立的經濟命脈,既關乎社會整體的福祉,也是決定香港在未來能否繼續貢獻國家發展的關鍵,我們務必立刻採取措施去守護,以更透明清晰的「後疫情時代」防疫發展路線來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務實地考慮自身疫情和民眾免疫情況,參考國際社會和內地疫情防控的走向和經驗,以科學防疫的策略推動資金流、人流、物流雙向流通。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