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13日

方舟 泛舟論章

如何以北部都會區為香港開新篇

今年7月香港將迎來新一屆的政府。「北部都會區」作為關乎香港長遠發展的規劃方案,行政長官參選人李家超表示會繼續推動,相信北部都會區仍然會是新一屆政府的重要工作。

然而,如果北部都會區按香港既有規劃發展的理念落實,將難以跳出「衞星城市」模式。北部都會區只會變成一個加強版新市鎮發展計劃和一個放大版香港科學園的新組合,無法實現其本來可達到的重大策略性意義。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要真正意義上令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的「新篇章」,必須以新思維理解發展新界北部地區的策略性目標為何。

第一,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平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近幾年來大家經常看到、聽到的詞組,而當中最關鍵的概念是「融入」(integrate)。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意義不是簡單地加強內地與香港人員往來、加大相互投資力度,而是香港如何通過融入國家超大規模的市場和產業,分享國家高速、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金融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區域金融中心躍升為並一直維持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主要是依靠香港利用自身國際化優勢吸引內地大量企業來港上市。迄今,內地企業佔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七成,而隨着人民幣國際化、數字化戰略的推進,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會得到不斷強化和深化。

國家的經濟發展可帶來的紅利又何止金融?目前,國家不論是市場的發展規模抑或是產業鏈的廣度和深度都已經非常龐大,而且一直保持了較快的增速。202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人民幣,連續12年居於世界首位,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約30%,差不多是第二到第四名(美國、日本、德國)的總和。

中國亦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2021年達到44.1萬億元人民幣,自2012年起保持年均接近9%的增長率。按目前經濟發展態勢及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方向判斷,可以肯定,中國將在近年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進一步穩固超大規模市場為中國帶來的國際經濟競爭優勢。

抓緊科技創新機遇

香港目前最需要抓住的國家發展機遇是什麼呢?如果讀過國家「十四五」規劃,就不難發現國家現在最重視的就是科技創新。「科技自立自強」被放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正文的最前面,強調國家的經濟發展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須確保科技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自主可控。這是當前國家投入最大的領域,就看香港能不能從中尋找到自己的機遇。

香港在金融業本身已經有較佳的基礎,惟創科產業方面的底子則較弱。因此,要搭上新一輪國家發展機遇的快車,必須從國家重點推動或有重大需求的關鍵產業環節為出發點,再檢視香港自身的條件可以如何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作出貢獻。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包括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應用。而香港國際化、低稅率、自由港的優勢,正可以幫助國家吸引科技研發人才、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環節。

考慮到香港的土地、科研和人力資源條件,可優先在北部都會區就晶片設計和封裝、新能源汽車電池設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生物科技和製藥業四大領域進行「招商引資」,吸引內地和國際這些領域的龍頭科技企業到香港設立大型國際研發中心,並吸納全球在這些領域的專才。用好國家的科技產業戰略布局壯大自身的創科產業。

可以說,香港的創科產業能否成功,還是回到一句老土但有用(old but gold)的說話:香港所長、國家所需。

承擔先行先試功能

第二個重要意義就是北部都會區將如何為香港市民帶來幸福,讓這份規劃不會只停留在願景階段。要讓香港達到「良政善治」的標準,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在不同經濟民生領域都需要較大程度上的制度性改革和突破,而北部都會區正可以承擔「先行先試」的功能。這方面,可以借鑑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推動國家改革開放的智慧。

四十多年前,國家決心突破計劃經濟,但又擔心改革開發過程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太大,因此最後選擇一些特定區域作為實驗區,做一些政策創新和嘗試。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既可以充分引入外部資源,又不至於對當時的全盤局勢造成很大衝擊。深圳經濟特區就是當中的典型,短短四十多年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發展成為全球矚目的都市,可以說是人類城市發展史的一個奇蹟。

香港可以積極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劃定一定面積的區域作為「先行先試」區,成功後再研究複製推廣到其餘區域。對深港邊境區有一定認識的人可能會馬上想到落馬洲河套,惟河套只有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積,範圍不夠大;因此,政府可以將河套周邊10至15平方公里的面積劃成一個「先行先試」的特別區,也可被稱為「大河套」的地理概念。

「大河套區」有一半面積可規劃為創科產業用地,另一半則為生活社區,有商場、學校、社區設施等,滿足當區的就業人口需要。大河套區可率先在收地發展、產業政策、人才政策三個方面推出創新政策包,積極對接國家科技戰略,布局國家所需的產業領域,並且在區內進行多個新的政策試點,着力解決香港在各方面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

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可以在該區域設立科技園區,在晶片設計、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企業落戶,並參考新加坡和內地城市的做法,為內地和國際科技龍頭企業制定專門的土地批租政策並提供稅務優惠,吸引其到產業園區內設立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

香港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將創科產業發展起來,箇中原因是本地缺乏較大規模的科技企業。香港的中學生都嚮往醫生、金融、法律等「神科」,而傳統理工科的收生分數都偏低,主要原因是香港年輕人看不到理工科有良好的本地就業前景。不少家長都願意讓子女在中學時期參加機械人比賽或科學夏令營,但到選擇大學學科的重要關頭還是強烈建議回到最傳統的「穩陣」路線。

香港不乏創科人才,本地年輕人對創科領域有頗大的興趣和潛質。吸引科技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可以帶來企業的技術和人力資源,給予本地年輕人在金融、高端專業服務業以外的職業路向,紓緩青年向上流動性弱的問題,為破解產業結構狹窄這一深層次矛盾提供重要契機。

適度開放吸引人才

香港很多行業受到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的困擾。疫情爆發期間更是暴露出醫護人員嚴重短缺的問題,而部分行業的勞動力供應短缺不僅僅帶來經濟損失,更大問題是其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但事實上,將部分行業的勞動力供應全面對外開放,恐怕會對本地勞動力市場造成較大衝擊,嚴重影響本地就業機會,亦非良策。因此,建議先在指定區域內進行有限度開放,再適度調整政策,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

首先可以為「大河套」產業園區內符合資格的科技研發人才提供快速工作簽證通道,吸引更多內地和海外人才(尤其華人)來港從事研發活動。香港目前並不具備大量科技人才,但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和國際化環境是吸引高端技術人才的有利條件。不少業界人士都指出,創科人才最需要的是發揮他們才能的平台,只要有大型企業提供優質就業崗位,到香港工作是很多頂尖人才都嚮往的事。

第二是在區內指定工程項目範圍放寬引入外勞的限制,填補本地建造業工人嚴重不足的問題。根據建造業議會在2021年6月更新的統計數字,香港本地建造工程量在未來10年每年可達到2500億至3000億元,再加上北部都會區的新基建和新發展項目,相信未來10至20年的本地工程量只會有增無減。放寬引入外地建造業勞工可加快大河套「先行先試」區的發展速度,降低建築成本,亦可以滿足大量本地工程項目的需要,一舉多得。

第三是在大河套區內的安老院舍放寬內地護理人員來港的限制。疫情暴露出本地醫護人員(尤其是安老院和護理院員工)嚴重短缺的問題,是政府務必正視和須迫切處理的民生問題之一。除了放寬輸入內地護理人員的限制以外,其他例如跨境數據流通等議題也可以在區內率先作出新的政策突破,其效果不論好與壞,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後作出調整優化。

除了優先發展大河套區的科技產業園區及作出「先行先試」的政策突破,政府亦應善用羅湖、文錦渡口岸在將來搬遷到深圳「一地兩檢」後騰空的原址,建設大型購物、消費和休閒中心,分流內地旅客對北區居民所造成的人流壓力,減輕恢復通關之後「水貨客」問題對市民造成的困擾。

如果能把握北部都會區的策略性機遇,將是香港破解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絕佳平台,也是香港開啟新篇章重要契機。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