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18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怎樣的童年?

上周關於生涯規劃的探討,最後兩段既引起了朋友的關注,也引起了筆者有進一步闡釋的衝動。下面是關鍵的幾句話:

「有朋友問,學生在求學階段,不考慮未來的前途,有什麼不好?筆者為之語塞。的確,是否需要學生天天去考慮自己的前途?他們就不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這寶貴的青春歲月?」

本文先探討「自由自在」。朋友問:那是否就應該放任自由?又或者任由學生選擇喜歡什麼就學什麼?要是他們選擇什麼都不學,可以嗎?又或者他們的選擇,讓他們連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可以嗎?

簡單的答案是「不可以!」前文說的「自由自在」,是借用牧羊的比喻。羊群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是因為牧羊人把他們趕到了肥沃的草場。是因為到處有豐富的食物,羊群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吃。他們能不能自由自在,關鍵之一是有沒有可以自由自在的環境與條件,關鍵之二是熟悉羊群覓食的特點,因而信任牠們會得主動吃草。

習得:不可控又不必控

在人類的學生來說,就是(一)要為他們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與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們才可以享受自由自在地學習;(二)熟悉學生學習的規律,因而信任學生會得主動學習。但是,人類與羊群不一樣。第一,羊群吃草,也就是為了吃飽,別無其他。

人類的學習,不只是為了吃飽。第二,羊群吃草,是一種本能。

人類的學習,有本能的,如嬰兒時期的吃喝、學步、學語;但也有更多的超出了本能;最起碼是人造的符號──文字與數字,然後是各式各樣的系統學科──科學知識、社會常識、人文學科。而在人類社會裏,這些卻又是生存的必須。

但還有其他如待人處事的能力、對生命生活的態度、基本的價值觀……等等。

於是就有了一個問題:對於那些不是本能自然學會的東西,我們就要設計一個辦法,讓下一代學會。但是這些學習,第一,與本能的學習不一樣,是我們大人和社會覺得他們需要學的,一般不是孩子們自己覺得有需要。第二,這些需要的學習,與本能的「習得」(aquire)很不一樣,需要大人的干預。

「習得」,像學語、學爬、學步,絕大部分嬰兒是自然而然習得的。現代華人社會的家長,往往希望嬰孩盡早學會、做到,因此想出種種辦法,希望「催谷」成功。觀念裏面,愈早做到就愈好。

見過不少家長的擔心:「人家十個月,都在摸着走路了,我家的孩子還只會爬!」「我的孩子快兩歲了,一句話都不會講,怎麼辦?」。然而,最後一樣都能走、能講。回顧起來,父母都會為當時的焦慮而失笑。其實,大家都明白,早學會的不等於就更強。早開始說話的,長大了不一定能言善道;早學會走路的,不一定就是運動家。但是做父母的,往往不自覺地認為孩子的學習,以為是大人可以控制的──大人想辦法,孩子就學得快。在華人社會,這又與攀比文化有關。

我們的許多朋友,幼時在香港或者內地的農村長大,聽他們說起的童年生活,都是非常豐富、多元、活潑,但是甚少大人的干預。大人們或則太忙顧不上,或是根本觀念上童年就是這樣的。這些朋友,大都懷念童年。他們會對當時的奔放、冒險、頑皮,津津樂道 — 如何在泥裏、樹上、海邊、山上發掘他們的寶貝,用自己的創新製造玩具,在種種窘境裏設計逃脫,在犯錯之後如何開脫……。他們的懷念,並非純粹的懷舊,他們會告訴你,那一段經歷終生受用。沒有大人的干預,卻學會了在孩子的群體裏生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社會教育。然而,在正規教育的觀念裏,這些都不算學習,甚至認為是妨礙學習【圖】。

遊戲:可控與不必控之間

即使在城市,以前香港很多新界的傳統村落,又或者是山坡上的木屋村,即使空地不多,孩子們還是很多自發的群體遊戲,也是活潑多姿。本欄介紹過,筆者在哈佛的一位學生,幾個青年乘坐一艘小艇,環遊了幾十個港口城市,結果發現:在不發達的城市,孩子沒有上學,滿街都是兒童在玩遊戲,很多是兒童們代代相傳的、毫不簡單的遊戲;到了發達的城市,孩子都上學了,在學校裏面,偶爾才有老師為孩子設計的遊戲,孩子們還往往覺得枯燥、乏味、厭倦。大人對於孩子的學習形態,其實是比較陌生的,往往會力不從心。大人心裏惦掛的,是如何完成課程的規定。

最近,國際上提倡幼兒遊戲,談論遊戲的研討會如雨後春筍。回溯歷史,豈非絕大的諷刺?幼兒遊戲,本來就是人類生活的傳統,也是兒童自然而然的活動,而且代代還有兒童自發的變種演化。遊戲的消失,是大人們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把孩子關在可控的環境──學校──裏面,有系統地讓他們學習大人認為「應該」學的東西。遊戲於是就逐漸消亡。學習變得不自然!

即使是上述的討論,也申明是「在遊戲中學習」,是有明確具體目標的。往往有自命專家的,會問:「是否真的在學習?」「這樣的學習,如何測量?」於是設計出種種幼兒學習量表,不外是「語」與「數」,或者會加上自信、合群、解難、專注……等等。而不知道,這些測量,其實是規限性的,讓人門專注冰山一角,而不看冰山的全部。而遊戲,恰恰就是兒童在其中全面發展,在塑造整座的冰山。而且,同樣的遊戲,每一名兒童從中學了什麼,會很不一樣;學習的過程也會有快有慢。把一個個活潑多姿的孩子,變成一堆堆的數據。很可能分散了大人的注意,以為分數高的,就是學習成功,就是好孩子。還是「控制」的觀念在作祟,可控的才算數。

小學:減少可控的成份

廣義來看,遊戲,也可以說是「習得」與「系統學習」的中間地帶。因為前面說的「習得」,大都是幼兒個人的行為。遊戲,卻大都是社會性的群體行為。雖然也是「習得」,卻有溝通、合群、守規、服從、成功、失敗、友好、關愛、觀察、應變等等的經歷,都與群體中的其他人有關的。是幼兒脫離了家庭,初次嘗試社會生活。只不過,這裏面大人的干預很少。試想一想,兒時的「拋手絹」、「麻鷹捉雞仔」、「十字𠝹豆腐」……,不都是這樣嗎?即使沒有大人的干預,但是要服從兒童群體的「遊戲規則」;而這些規則,是大家共同認可的,有點自治的味道。

但是隨着年齡的漸大,大人為孩子設計的遊戲,或者說大人鼓勵的遊戲,就會愈來愈多。也並不一定需要大人來控制。隨便到哪一所小學,都會看到操場地面「跳飛機」的圖格,也可以看到小學生「跳橡筋」……。有心的小學的教師,還會引進不同的遊戲,或者在教學中加進遊戲的元素;近年則更有把學習遊戲化(gamification)的努力,一般都有很好的效果。

世紀初香港的教育改革,三個測評變一個,把小學的考試壓力鬆開了。也可以說是大幅度減輕了「可控」的成份。看得到,不少學校懂得掌握這個寬裕空間。這不是放任,而是讓適合童年的學習,可以得到發揮。這與新加坡的小一、小二不考試、韓國的初中一個學期不考試、內地的「雙減」,方向是一樣的。

年級愈高,「可控」的成份就愈多,其實是愈來愈收窄他們學習的範圍。下周再談。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