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17日

李道

釐清「清零」、「共存」、「封城」名實

一場討論,如果討論對象定義不明,必然牛頭不搭馬嘴,討論既是浪費唇舌,亦不能得出有用結果。究竟「清零」與「動態清零」有何分別?海外又怎樣「與病毒共存」?此外又何謂「封城」?香港現正陷入定義及做法不明之窘,本文冀可釐清箇中名實。

「動態清零」是折衷目標

「動態清零」明顯有別於「清零」,惟到底哪裏不同,就連港府也答不出來。《人民日報》發表的《「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給了大家明確定義:文中表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我國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下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總方針,它要求做到對病例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使疫情不構成連續性社區傳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簡言之,這個新名號與「清零」的主要差異,乃接受(或不得不接受)境內存在零星確診,而原來的抗疫措施亦將持續,不因所謂失守而放寬。

畢竟病毒廣泛滲透至全球各個角落,如香港般外防輸入難免久守必失,疫情總能透過對外貿易的物流鏈或冷鏈等突破防守。與之前的連續14日零確診的「清零」定義比較,「動態清零」無疑等而下之,但卻是疫情新發展下的折衷目標(日後與內地恢復通關,相信亦採「動態清零」而非舊日「清零」定義,即容許兩地有零星確診,但就會透過諸如「健康碼」等措施繼續外防輸入)。

西式「共存」乃血肉長城

這跟西式「與病毒共存」顯然不同。一如前文不斷強調,西方做法很大程度依賴疫苗,認為單靠高接種率一招,就可解除出入境管制,以至撤銷口罩令和社交隔離要求,甚至不惜放任人民染疫來實現「群體免疫」。相比「動態清零」,很大程度仍爭取把病毒拒諸門外及減少感染;「與病毒共存」則容許病毒在社區流傳,認為民眾抗疫能力充足便成,儘管建立免疫屏障過程死者枕藉……的確,「與病毒共存」並非完全「躺平」,因大前提包括積極推高接種率,在未達致「群體免疫」前亦會設置抗疫措施。然而,大家絕對不能忽視,相關「免疫屏障」猶如血肉長城,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還要犧牲更多人命,好像美國已有約95萬人病歿,英國數字亦高約16萬人,即分別相當於總人口的0.3%和0.24%;而且,若然再有變種病毒面世,由疫苗到確診所帶來的免疫效果勢將再打折扣,就如飛機面世亦令長城陸路防守功能大減。

即如內地,在Omicron肆虐下也無法做到「清零」;抗疫手段不如內地嚴厲的香港,也無奈只能退而追求「動態清零」。不過,基於病毒成功竄入社區,亦即「外防輸入」經已失守,加之現時每日確診宗數逾千,於「內防擴散」亦同告失守下,香港應否進一步轉而「與病毒共存」?

一方面,受累外圍疫情,香港難免錄得口岸旅客確診的輸入個案,就連輸入相關個案即有機場之類的人士染疫亦然,故要維持嚴格定義下的「清零」實在不切實際。

另方面,今次的第五波疫情,短時間內已造成至少6名確診者離世,主要集中未打針或身體條件較差的長者,以及當前尚不適合打針的少兒,考慮到相關年齡層的免疫屏障十分脆弱,一旦放任病毒橫行恐怕死者更多──當西方的「與病毒共存」都導致大量人死,即使單計新一輪Omicron為主的疫情,自12月起計短短兩個多月,美英死亡人數亦分別多約14萬人和1.5萬人,即佔人口的0.044%和0.024%;我們要仿效的話必然代價沉重,按美英數據推算的話,即相當於香港同期有1800至3300人死亡,而事實上香港整個疫情的死者數目約為220人。可見,西方名義上的「共存」策略,根本有違「存活」定義,其本質實是「共亡」,退一步言亦僅不惜犧牲一些人性命去換取其他人「共存」而已。

中西「封城」各不相同

在「清零」不能、「與病毒共存」不妥的基礎下,折衷採取「動態清零」實是最佳出路。於兩者之間,這固然是偏向嚴謹應對疫情的一面,因為香港並無條件在死亡數字不可接受的情況下寬鬆應對疫情──有鑑於西方死亡數字亦難言低,所謂「免疫屏障」實非想像中穩妥,其實也沒條件兼不應該太早撤銷防疫限制,至少從死亡數字證實到「群體免疫」能力足夠地強之前。當了解上述三者定義及做法,不難得出以上答案。

慶幸地,當市民明白到,現時第五波疫情到底有多嚴峻,配合《人民日報》文章的以正視聽,社會上要求「與病毒共存」的聲音已有所降低;其中,有大學及專家學者建議,香港應進一步從緊抗疫,包括祭出「封城」絕招,則令主流民意更加偏向「動態清零」的一方,即必須繼續爭取控疫而非放任疫情。無論香港會否封城,所帶起的相關討論已令市民警惕到今日疫情極度嚴峻。

惟問題是,坊間對「封城」的理解亦各不相同,甚至差異極大、有名無實。例如,這是指全民禁足,不能上班以至外出嗎?這固然是不可能的,近期不少跨境司機確診,以致內地供港蔬菜減少及菜價急升,已令市民明白物流供應鏈不能中斷,以及社會上總要有人上班即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即使全民禁足,由宏觀的必需品供應鏈,到微觀的挨家挨戶供飯及補給物資(如廁紙),以及維持水電煤和各式飯盒供應等,都需要有若干人員去維持社會及人民的最基本生存要素;而相關人員要提供服務,也需交通工具提供服務方成,而由隧道到大廈升降機的運作及保養亦須人手……落實所謂全民禁足,實非喊喊口號那麼簡單,更莫說要大量的巡查與執法配合。如果豁免相關基礎必需人員的禁足要求?這也涉及大量身份核實問題,其中所謂基礎必需人員的定義亦存爭議,例如新聞行業算不算?至於近日引起爭議、新納入疫苗通行證範圍內的理髮行業呢?所以,無論夜間禁足以至夜間宵禁均不太可能,因同涉及維持社會基本運作及難以核實資格的執行問題。

即使有效落實豁免機制,相關opt-out要求即是除指定少數外所有人都須禁足;其實,現時勒令表列處所關門、及疫苗通行證下禁入的操作,已可產生類似效果──只要政策範圍進一步擴闊,正如量變導致質變,其實亦可達致近乎封城之效。假設,現時禁止營業的表列場所,擴至店舖、商場、超市,甚而食肆(暫停門市,只許送貨外賣),亦足夠令市面人流大大減少;政府還可要求,除指定基礎性行業及工種外,其餘所有上班族一律不能外出工作。可見,在封城與表列場所停運的模式之間,尚有不少政策空間可供調整。問題是,若連擴大表列場所都怨聲載道,由消費者到僱主僱員都強力反對,那麼更進一步的封城實是天方夜譚。

封城的定義,是追求近乎百分百的禁足,但隨着社會對此展開討論,大家不難得出在港概難落實的結論。這誠是一場富建設性的討論,即使結論未必有建設性,但就排除了一個不可行的選項。或曰,無論中國抑或西方,此前不也推出過封城措施嗎?本文正冀強調,討論前必須弄清楚定義與做法:中國封城有大量社區動員配合,人民在政府呼籲下很大程度自覺遵守;西方封城則較寬鬆及強調自律,譬如簡單向執行人員表示外出購買食物便獲放行;至於香港,基於文化差異,一方面市民不見得傾向自覺遵守,另方面亦不見得自律性特別高,例如即使明知抗疫要多留家,市面依然繼續人頭湧湧……

事實上,由立法到訂規,歸根究柢都依賴大家自覺自律。好像訂明殺人者死,難道此後無人會遭謀殺?總有人會以身試法或心存僥幸,執法人員也不能強大到事前制止所有罪行發生。抗疫亦然,好像禁止兩個住戶以上的聚會,重點不在執法是否到位,而是市民能否自覺自律。

就算口罩令,歸根究柢亦靠市民自覺自律,執法力弱的行山路徑更是如此。其實,疫情到了今日地步,在家工作目前已趨普遍;在外出工作情況大減之下,市民能不能夠進一步自覺自律,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不再外出,而非不得不由政府出手管控?難道香港人必須被管?

非法定的「自律封城」亦有效

「封城」的定義與做法,絕對可以由下而上、由每位市民自律自覺實現。此前便有說法指出,與其等政府出招,不如靠市民自救──同一道理,亦適用於封城之上。

當然,封城之謂亦可由上而下、由政府及專家學者等透過嚴正呼籲來推動落實。有關方面可以舉行一個非一般的超大型記招直播鄭重提出:無人希望香港封城,要落實封城也困難重重,這在坊間的反覆討論裏已有相當共識,立法誠非切實可行的出路;可是,即使難以推行「法定的封城」,我們仍可推動「自律的封城」──這肯定要求市民的高度配合,港人亦宜展現高度的公民素養,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則香港定可擺脫今輪疫情,包括擺脫日均都有人病逝的可怕漩渦──疫下死亡人數,相信無人否定「一宗都嫌多」;我們已到非常時刻,大家必須非常齊心,香港才可走出疫困!

不必諱言,總有人不能配合自覺自律的封城,但成功糾合精英賢達共同鄭重呼籲的話,還是不宜低估箇中效果。只要有大多數市民願意合作,也足以切斷社區內多條病毒傳播鏈。敢問,誰又覺得兩個住戶以上的限聚令能夠百分百貫徹?只要當局鄭重提出「自律封城」,到底仍有一定作用。始終,即使是「半桶水」的封城令,至少也能產生50%的封城效果,而實際上亦可望發揮60%、70%、以至更高。

「終局共存」定義是?

不單政治是眾人之事,包括抗疫在內也是眾人之事。香港是否必須祭出封城立法化、規範化的一步,否則香港疫情就無法受控?我們是否已經守無可守,只能選擇一條注定導致大量人死亡的道路?即使香港難再「清零」,我們又能否爭取「動態清零」,盡最大努力可守則守?最終目的,是爭取守得雲開,當病毒死亡率變得更弱或疫苗發揮預期效果,即使撤銷抗疫措施的實際死亡人數也維持在可接受的低水平甚至近零水平,到此一刻才安全穩妥地「與病毒共存」──這才是「終局的與病毒共存」定義!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