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24日

丁穎茵 文化論政

M+可為香港帶來怎樣的亞洲視野?

從「雞記蔴雀」的霓虹招牌到英國藝術家葛姆雷策劃的陶塑人海、從栗田穰崇設計的繪文字到印度建築師雷瓦爾構想的新德里國會建築模型,M+甫一開幕即借由6大主題展覽、33個展廳、1500多件展品向公眾呈現如何以亞洲觀點訴說當代視覺文化的故事。開幕致詞時,館長華安雅說﹕「我深信藝術博物館的未來史,主要會由亞洲來譜寫。而M+在建構歷史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她的發言隱然呼應着政府將香港視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定位,也顯示亞洲經濟飛躍,區內各地對未來的希冀逐漸凝聚成肯定自身經驗的信心。

立足於本地思考亞洲的經驗,M+的策展方向將觀眾帶回亞洲的文化脈絡,在商貿往還、城巿競爭力比併之外,想像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城巿的另類可能。顯然,M+有意開展有關亞洲文化課題的研究,正貼合當下博物館業界重視本土知識、力求擺脫普世思維的思考。進一步來說,亞洲之於香港、之於本地博物館意味着什麼?

「亞洲」的難題

追溯歷史沿流,「亞細亞」(Asia)與「歐羅巴」(Europe)來自亞述語,前者指東方日出之地,後者則為西方日落之地。歐洲人承襲這組對生詞的概念,並將之加以引申,慣常將烏拉爾山脈以東,亦即非歐洲的地域,稱為「亞洲」。隨着殖民主義的擴張,「亞洲」不僅是地理名詞,更帶有貶義,指涉由歐洲人加以「開化」之地。

換言之,「亞洲」是歐洲人加諸這一地域的泛稱,本身並沒有確實的定義,亦無公認的地理範圍。如此命名正顯示「亞洲」被歐洲知識範疇所框限、即使含義不明卻無從置喙的困境。

對於亞洲博物館業界而言,「博物館」本就是歐洲保存文化的機制,但亞洲各地紛紛興建博物館,往往只為標示其現代化發展,卻鮮有思考如何將博物館機制移植於自身的文化脈絡,構建本土知識理論的框架。不少亞洲博物館建置得草率,揭示了各地在現代化進程,往往不明就裏即挪用歐洲的知識理論與制度建置,幻想以此重建自我、找出未來的新可能。其發展步履之蹣跚正說明相關的理論與建置根本未有對應自身社會所面對的課題。

發掘亞洲本土知識

面對亞洲失語失聲的困境,不少學者提出亞洲人必須重新定義何謂「亞洲」,極力擺脫歐美普世思維強加於自身的價值與準則,重新審視本土知識的當代意義。

值得留意的是,文化研究學者陳光興提出「亞洲作為方法」的構想,將「亞洲」重新定義為思考與對話的場域,整理亞洲不同社群的歷史經驗與相關的思想論述。透過亞洲各地多重交流、相互對照的橫向思考,各地的論述不止立足於自身所在的社會,更得以看見相類的課題在其他地方會以什麼方式呈現、其他社群又以什麼方式應對。當亞洲社群不再全然借助歐美的知識框架闡釋自身的社會情態,眾人可以回到自身的文化脈絡,從本土社群的生活實踐,尋找其可資轉化的思想資源,進而創造更為切合自身社會情態的知識。

務求將理論的思考轉化為連結各地的行動,陳光興長年擔任國際學刊《亞際文化研究》的主編,致力推動亞洲各地知識群體的互動。2012年,他參與上海當代藝術館籌辦的上海雙年展,策劃「亞洲思想界上海論壇」,邀請自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學人就雙年展的議題發表演說,促成區內不同群體的對話。跨文化、跨領域的交流促成了往後長達數年的串連項目,包括翻譯印度學者論著、走訪不同城市進行田野考察、將藝術展演帶到不同地域的藝術空間等。其實,藝術展演與論壇本是博物館的常規實務,而雙年展也不過是兩年一度倡議特定課題的盛事。但上海當代藝術館卻無意將雙年展當成搞噱頭的奇觀,反而投注時間使之變成持續不斷的知識探索。透過展覽與論壇,主辦者將所思所想延伸至城市以及亞洲不同群落,促使知識生產與藝術創作走進不同領域,喚起觀眾將有關的思考帶回日常生活。

藝術重構亞洲觀點

除了借雙年展的機制連結不同地域,亞洲不少博物館重視其日常實務,即收藏、保存、研究、展示及教育活動,使館方成為累積本土知識、分享多元觀點與觸發想像力的公眾平台。其中,福岡亞洲美術館既得力於城巿對外交流的悠久歷史,亦自福岡巿美術館繼承了20多年籌辦亞洲藝術展的經驗,堪稱區內最早投放資源於亞洲藝術研究的機構。

銳意考察亞洲各地不盡相同的現代化進程,福岡亞洲美術館以現代及當代藝術為重點,收藏足以呈現亞洲藝術特點的「作品」。儘管「亞洲」並沒有既定的範圍,而不同地域對「藝術」亦自有各適其適的演繹,美術館自覺公帑必須應用得宜,其責任就在於嚴謹的訂明何謂「亞洲藝術」,而非以玄之又玄的說詞訛稱開放任何可能性。目前其藏品來自巴基斯坦以東、蒙古以南、印尼以西,合共23個國家或地域。

透過長年累月的田野考察與藝術史研究,福岡美術館的收藏政策分為兩大方向。其一考察各地現代藝術的演進,從亞洲現代化歷程切入,研究各地如何認識、融會以至消解歐美藝術思潮所壟斷的創作範式。同時在這歷程中,傳統形式的藝術又如何回應現代藝術潮流、繼而確認傳統創作媒介的特定元素。其二則旨在擺脫歐美藝術的定義,發掘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創意展現。此一收藏政策聚焦於亞洲各地的文化脈絡,試圖擴展「藝術」的定義,甚至將販售給遊客的紀念品、宣傳海報、民俗藝術品等納入館藏,從中發掘亞洲藝術所記取的本土知識及其與時代的關係。

研究亞洲藝術的多元面貌,福岡美術館無意追隨國際藝術巿場的亞洲熱,反而着眼尋找亞洲不同角落尚未被看見的創意展現。館方更以駐留計劃及亞洲藝術三年展,邀請各地藝術家、策展人和研究者將其關注的課題帶到日本,並且開放檔案庫供其使用。由此美術館亦得以探知各地文化藝術的新課題與創作的新轉向,並且為其收藏納入新作品。這些恒常計劃有助美術館維繫,甚至擴展其區域網絡,從中學習如何理解各地域文化的差異、如何於多元紛繁之間看到共通的現實關切與文化實踐的目標。美術館看重知識的累積,更強調將所知所想轉化為連結本地觀眾以及亞洲社群的行動力,使得人人可以就何謂亞洲、如何定義亞洲藝術展開辯論,合力建構更符合自身需求、更貼近時代脈動的亞洲論述。

我們的亞洲故事…

目前M+的專題展覽「個體.源流.表現」及「物件.空間.互動」正展現策展團隊對於亞洲視覺文化的整理,讓人期待這座嶄新的博物館推出更多與亞洲文化相關的公眾計劃。畢竟香港故事牽繫着亞洲各地交錯交滙的歷史軌跡。我們能否跳出K-pop、日本動漫、泰國奶茶與印度身體彩繪的浮淺印象,將亞洲視為重整自我的場域,容讓不同歷史經驗、文化資源與主體反思互相參照?走進M+的展覽與研究中心,我們或可從其亞洲藏品及相關檔案資料,發掘香港視點所折射的亞洲故事。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